
- 作 者:李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5312533
- 标注页数:458 页
- PDF页数:474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74 ≥45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一、研究范围 1
二、选题的背景与现状 3
三、选题的意义 9
第一章 概论 11
第一节 证据证明力的概念辨析 11
一、证据证明力的概念 11
二、证据证明力的内涵与特点 27
第二节 证据证明力的相关概念 33
一、证据能力 34
二、诉讼意义上的“事实” 39
第二章 证据证明力的不同评价模式 47
第一节 不同证据制度下的证明力评价 47
一、神示证据制度 47
二、法定证据制度 54
三、自由心证制度 72
四、内心确信制度 85
五、不同证据制度的证明力比较与评价 89
第二节 两大法系的证据证明力评价 92
一、英美法系的证据证明力评价 93
二、大陆法系的证据证明力评价 99
三、两大法系的比较与评价 102
第三节 不同事实认定图式下的证据证明力评价 110
一、“原子模式”下的证明力评价 110
二、“整体模式”下的证明力评价 112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113
第三章 证据证明力的评价 120
第一节 评价的主体 120
一、评价主体:事实裁判者 121
二、自由评价 131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 135
第二节 评价的内容 155
一、证据的真实性 157
二、证据的关联性 159
第三节 评价的标准 178
一、证明标准 178
二、两大法系的证明标准 184
三、证明标准多元化 187
第四节 评价的过程 192
一、证明力的信息链条 192
二、评价过程的制约性因素 194
三、心证的方法 196
第五节 评价的依据 204
一、经验法则 205
二、逻辑法则 213
第四章 具体证据的证明力 220
第一节 物证、书证的证明力 220
一、物证、书证 220
二、物证、书证的证明力 222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228
一、证人证言 228
二、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230
第三节 自白证据的证明力 234
一、自白 234
二、自白证据的证明力 235
三、司法实务:“一对一”案件的口供 241
第四节 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247
一、鉴定结论 247
二、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248
三、司法实务:“测谎结论”的证明力 253
第五章 证据证明力的程序保障与司法技术保障 255
第一节 证据证明力的程序保障 255
一、质证 255
二、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265
三、复审机制 275
第二节 证据评价的司法技术保障 289
一、心证公开 289
二、法庭笔录 294
三、判决理由 296
第六章 证据证明力的基础原则与规则 302
第一节 证据证明力的基础原则 303
一、证据裁判原则 303
二、直接言词原则 308
第二节 证据证明力规则的功能与作用 315
一、证据证明力规则的功能 315
二、证据证明力规则的特征 318
三、证据证明力规则的作用 319
第三节 证据证明力的规则 323
一、最佳证据规则 323
二、补强证据规则 343
三、意见证据规则 353
四、传闻证据规则 363
第七章 我国的证据证明力状况及其完善 374
第一节 现行证据证明力规定及其缺陷 374
一、证据证明力的法律规定 374
二、证明力立法方面的缺陷 382
二、制度方面的缺陷 389
三、司法操作方面的缺陷 394
第二节 我国证据证明力评价模式的选择 400
第三节 证据证明力评价体系的制度构想 415
一、完善证明力规则的必要性 415
二、我国证明力评价的制度构想 420
结语 438
后记 440
参考文献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