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文致太平  何休与公羊学发微
  • 作 者:黄朴民著
  • 出 版 社:长沙:岳麓书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3801230
  • 标注页数:341 页
  • PDF页数:35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54 ≥34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何休所处的时代 1

一、东汉末年深重的社会危机 2

(一)皇权的衰落 4

(二)统治权力分配上的冲突 4

(三)衰世固有的弊端 7

二、汉末的儒林大分化 12

(一)人格分裂的虚伪者 13

(二)无奈的避世归隐者 14

(三)悲壮的取义殉道者 16

(四)冷静的求索者 18

三、经学的困境 22

(一)弊端丛生的经学模式 22

(二)经学内部滋生的某些积极因素 29

第二章 何休的生平与事迹 33

一、家世与学术渊源 35

(一)何休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35

(二)成就大师的学术渊源 38

二、在政治与学术的漩涡中沉浮 43

(一)从诏拜郎中到景从陈蕃 43

(二)废锢免官与著述《春秋公羊传解诂》 46

(三)晚年景况 55

第三章 孤独前行的《公羊》巨子 61

一、抗衡古文经学 63

(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斗争的由来 63

(二)何休与郑玄、服虔等人的学术论战 69

二、著作等身 76

三、功在《公羊》 83

第四章 “大一统”与“进夷狄”——何休的政治思想体系 91

一、“大一统”思想的弘扬者 93

(一)“大一统”思想的渊源与《公羊》学的一统观 94

(二)何休“大一统”理论的内涵及其特色 103

二、“仁义”说与“礼乐”观 113

(一)“仁义”说的内涵及其价值 115

(二)“礼乐”精神与“孝道”论述 124

三、“夷狄进至于爵”的民族思想 135

(一)“夷夏之辨”的历史渊源 135

(二)“进夷狄”及其时代文化意义 141

第五章 “张三世”与“文致太平”——何休的历史哲学理论 153

一、开创《公羊》“三世说”的崭新境界 155

(一)《公羊》先师的“三世说”源流 155

(二)何休“张三世”理论的基本内容与价值 160

(三)何休历史哲学中的“善复古”不和谐之音 169

二、“通三统”与“《春秋》王鲁” 172

(一)《公羊》“三统说”的内涵与实质 172

(二)何休“通三统”的主要观点 179

(三)“据经行权”与政治理性精神 186

第六章 尚“偏战”与贵“井田”——何休的军事与经济思想 195

一、崇礼尚仁的军事思想体系 197

(一)儒家军事文化传统及其对何休的启示 197

(二)军事思想的嬗变历程与何休的“复古”情结 202

(三)何休军事思想体系解析 208

二、以倡导井田为中心的经济学说 216

(一)东汉土地兼并痼疾与井田之议的风行 217

(二)何休经济学说的基本内容 221

第七章 天人之际——何休的灾异观念 229

一、《公羊》学“灾异”观传统及其对何休的影响 231

(一)董仲舒建立“天人合一”图式,“始推阴阳” 232

(二)董仲舒之后《公羊》“灾异”理论的演变 235

(三)两汉《公羊》学“灾异”观评析 241

二、何休对《公羊》“灾异”理论的继承和发挥 247

(一)《公羊》“灾异”说的集大成者 248

(二)何休对《公羊》“灾异”说的发挥 255

三、何休阴阳灾异理论的现实精神 261

第八章 从中衰到复兴——何休学说的历史命运 269

一、在历史的波谷中沉浮 271

(一)“不绝如线” 272

(二)毁誉参半 278

二、统一与进化的双重变奏 287

(一)“大一统”强音 288

(二)“张三世”新声 294

第九章 秦汉思想文化的再认识 305

一、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306

(一)“大一统”原则与秦汉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 306

(二)阴阳五行思想与秦汉文化的哲学基础 311

(三)融会贯通与秦汉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 316

(四)“大一统”与秦汉历史地位的再评价 321

二、两汉时期的谶纬文化现象 326

(一)谶纬的由来及其实质 327

(二)汉代谶纬流传之状况 329

(三)谶纬对两汉社会生活的影响 332

(四)对两汉谶纬文化现象的反思与批叛 337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