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分子中药研究与方法学
  • 作 者:王四旺,谢艳华,曹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802459755
  • 标注页数:299 页
  • PDF页数:31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13 ≥29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分子中药学的科学内涵 1

第一节 分子中药学的科学命题 2

一、中药分子 2

二、分子中药 4

三、分子中药学 7

第二节 分子中药学的科学依据 10

一、中药的药性特征依据 10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多组分特征依据 11

三、中药的体内作用多靶点特征依据 12

第三节 分子中药与分子中药学的区别与联系 13

一、主要区别 13

二、相互关联 15

参考文献 15

第二章 分子中药学提出的历史背景 17

第一节 国内外中药事业发展的现状 17

一、世界中药学的发展现状 17

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方面的发展现状 19

三、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现状 29

第二节 医药学的飞速进步影响中医药 33

一、现代医学新技术 33

二、现代药学新技术 40

第三节 高新技术相互渗透带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53

一、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和中药学研究方式的发展 54

二、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55

三、生物技术为提高中药和天然药物品质评价水平提供了新的实验方法 56

四、生物技术为中药和天然药物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 57

五、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58

参考文献 60

第三章 分子中药学的中医药基础 63

第一节 中医基础 63

一、中医理论基础 63

二、中医临床基础 65

第二节 中药基础 66

一、中药理论基础 66

二、中药临床基础 69

参考文献 74

第四章 分子中药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76

第一节 分子中药学科 76

一、概念 76

二、研究内容 76

三、研究方法 76

四、目标和意义 90

第二节 中药分子组学 96

一、概念及其提出依据 96

二、研究内容 97

三、研究方法 98

四、目标和意义 110

第三节 中药分子药学 111

一、概念 111

二、研究内容 111

三、研究方法 113

四、目标和意义 116

第四节 中药分子药理学 118

一、概念 118

二、研究内容 118

三、研究方法 118

四、目标和意义 151

第五节 中药分子制剂学 151

一、概念 151

二、研究内容 151

三、中药分子制剂的研究方法 167

四、目标和意义 174

第六节 中药分子药物代谢动力学 175

一、概念 175

二、研究内容 175

三、研究方法 180

四、目标和意义 190

第七节 中药分子毒理学 191

一、概念 191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91

三、目标和意义 211

第八节 中药分子方剂学 212

一、概念 212

二、研究内容 216

三、研究方法 222

四、目标与意义 242

参考文献 243

第五章 源于中药方剂的新药发现 271

第一节 中药方剂的新药发现依据 271

一、中药方剂的渊源与研究现状 271

二、中药方剂新药发现的依据 273

三、中药方剂新药发现的意义 274

第二节 中药方剂的新药发现方法 275

一、中药方剂的谱效分析 275

二、中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276

第三节 中药方剂的新药研制案例 277

一、复方黄黛片 277

二、双丹口服液 278

三、安替可胶囊 279

四、元胡止痛片 280

第四节 中药方剂的新药创制前景 282

一、新药创制的资源颇丰 282

二、新药创制的理论可行 286

三、新药创制的技术成熟 286

四、新药创制的成果可期 289

参考文献 291

第六章 分子中药的前景和展望 295

一、创新是传统中药发展的出路 295

二、发展是传统中药生存的保障 296

三、分子中药促使中药更快发展 297

四、分子中药及其研究实施策略 298

五、展望 300

参考文献 301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