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长北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33457891
- 标注页数:393 页
- PDF页数:41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11 ≥39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总序 1
前言 1
引言 1
天人合一——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一 4
一、什么是“天人合一”? 4
二、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 5
三、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由来 23
四、“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最为杰出的贡献 27
礼乐传统——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二 33
一、中华礼乐传统溯源 33
二、中华礼乐的重要理论 34
三、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礼乐传统 40
四、中华礼乐传统的得失 58
五、当务之急是对中华礼乐传统进行改造和扬弃 65
大象之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三 73
一、什么是“象”? 73
二、《易传》说“象” 75
三、由“象”衍生而出的审美范畴 76
四、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大象之美 79
五、大象之美与艺术家蒙养 99
六、大象之美的文化背景 100
七、大象之美是大美 102
比德思维——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四 106
一、“于玉比德”与儒家修身 106
二、“于玉比德”观念的延伸 108
三、中华传统艺术的比德、寓兴与象征 116
四、比德思维的文化背景 122
五、比德思维的得失 124
吉祥意识——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五 133
一、中华民族吉祥意识的渊源流变 133
二、中华民族吉祥意识的丰富内涵 134
三、中华民族吉祥意识的艺术表现 140
四、中华民族吉祥意识的文化背景 149
五、对中华吉祥意识的审视与反思 155
中和圆融——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六 158
一、中华艺术中和美溯源 158
二、儒家论道德境界的“和” 159
三、道家论自然境界的“和” 165
四、以中和为主导的中华传统艺术 167
五、对民族性格中和圆融的多面审视 183
气韵生动——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七 193
一、释“气韵” 193
二、“气韵生动”审美命题的提出 196
三、“气韵生动”审美命题的拓展 197
四、中华民间艺术中的气韵生动传统 205
五、气韵生动审美传统的文化背景 212
传神写意——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八 220
一、“神”、“传神”、“畅神”的被提出 220
二、写意——文人画及其理论 223
三、中华传统艺术传神写意的文化背景 232
四、中华民间艺术的传神写意传统 239
五、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双向作用 245
曲线旋律——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九 252
一、从不自觉到自觉——中华绘画“线”的丰富内涵 252
二、中华诗、书、画的融通 262
三、中华其他艺术中的曲线旋律 269
四、中华传统艺术线化的文化背景 278
稳定程式——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关系研究之十 282
一、中华各门类传统艺术的成熟程式 283
二、中华传统艺术形成程式的文化背景 301
三、一分为二看艺术程式 303
海纳百川——中华传统艺术的别流旁支 307
一、古代别流旁支的文化艺术 308
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会 317
三、少数民族自成体系的文化艺术 326
四、维护文化生态,保护各民族艺术 349
发现重铸——中华文化传统的整合与再生 351
一、转折关口的中华文化 351
二、中华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356
三、中华文化的提升与重铸 364
四、人生的提升与重铸 376
五、结语 381
后记 387
附录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