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发展研究  1949-2001
  • 作 者:王俊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51358
  • 标注页数:294 页
  • PDF页数:30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08 ≥29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一 本书的研究主题 1

二 已有相关研究 2

三 研究意义 7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 9

五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第一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发展概述 20

第一节 学科回溯与研究分期 20

一 学科发展回溯 20

二 1949—2001年的教育史学科发展分期 22

第二节 教研室建立与教育史学科奠基(1949—1965) 24

一 教育史教研室的建立 25

二 教育史课程与教材 26

三 教育史学科的人才培养 30

第三节 教研室破坏与学科发展停滞(1966—1976) 33

一 教研室的破坏 33

二 “文化大革命”中与教育史有关的“研究” 36

第四节 教研室恢复与教育史学科发展(1977—2001) 43

一 教育史教研室的恢复 44

二 教育史课程与教学 46

三 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 49

第二章 “学苏”与教育史学科 53

第一节 院系调整与教育史学科 54

一 院系调整与教育史学科队伍形成 55

二 苏联教育专家与教育史学科 66

第二节 教育史教研机构的建立 71

一 教育史小组的成立 72

二 从教育史小组到教研组 78

三 教育史教研室 82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史课程与学术研究 85

一 教育史课程的开设 85

二 学术批判中的教育史研究 99

第三章 批判与继承:《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 108

第一节 文科教材会议与教育史教材编选 108

一 学术批判中的“教育史”问题 109

二 文科教材会议与教育史教材编选 114

第二节 “座谈会”与《中国古代教育史》编写 120

一 教育史小组座谈会与《中国古代教育史编写大纲》 120

二 教育专业组座谈会 126

三 历史学家座谈会 128

四 《中国古代教育史》编写思路的调整 133

五 《中国教育史讲义(古代部分初稿)》与《中国古代教育史》 138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史》与《中国现代教育史》 142

一 《中国近代教育史》座谈会 143

二 《中国教育史讲义(近代部分初稿)》与《中国近代教育史》 146

三 《中国现代教育史》 149

第四章 培养自己的人才:中国教育史研究班 153

第一节 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招生 153

一 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招生计划 154

二 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培养计划 157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学习生活 160

一 专业学习 160

二 校园生活 164

三 参加“四清” 166

第三节 中国教育史研究班的毕业 168

一 研究班的毕业论文 169

二 研究班的毕业分配 172

第五章 恢复与重建:教材建设与“通史”研究 176

第一节 “解放思想”进程中的“重新评价” 176

一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 179

二 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 184

第二节 学科恢复后的教材建设与“通史”研究 188

一 出版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中国教育史》教材 188

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编写的教育史教材 194

三 “教育通史”的研究 210

第六章 研究主题的演进:以教育史学位论文为中心 220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教育思想与制度研究 220

一 教育思想研究 221

二 教育制度研究 229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题的深化与分化 235

一 教育思想与制度研究的深化 236

二 研究主题的分化 249

结语 265

参考文献 273

附录 285

后记 293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