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法学名篇小文丛  从三个纬度看日本民法研究  30年、60年、120年
  • 作 者:(日)大村敦志著;渠涛等译;渠涛审校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9364680
  • 标注页数:179 页
  • PDF页数:20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00 ≥17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部分 日本民法研究的30年——研究的对象 3

Ⅰ.正论:民法典的意义、对象、编成 3

一、引言 3

二、民法典的对象与编成 4

三、民法和民法典的意义 8

四、结语 12

Ⅰ.辅论:“关于民法与民法典的思考”及其之后所想到的问题 14

一、引言——题目的选定及其内容 14

二、“关于民法与民法典的思考”的整体内容 15

三、“关于民法与民法典的思考”的具体内容——民法与民法典的各种形态 17

四、“民法与民法典的思考”论文之后的研究 23

Ⅱ.正论:“人法”与不法行为法的重构 27

一、引言 27

二、何谓“人法” 28

三、从不法行为法看“人法” 33

四、结语 36

Ⅱ.辅论1:日本债法修改与不法行为 38

一、引言 38

二、置于债权编之内——作为债权发生原因的不法行为 39

三、置于债权编之外——作为救济方法的不法行为 41

四、结语 44

Ⅱ.辅论2:日本民法中的“身心”与“生活”——以“人格”与“人身”作为对接“人法”的线索 46

一、引言——成年监护制度10周年 46

二、作为课题的“人” 47

三、“人”的领域 48

四、“人法”的构想 53

五、结语——发现“人法” 54

Ⅲ.正论:婚姻家庭与非婚姻家庭 56

一、引言 56

二、家庭法的研究——以《家族法》一书为中心 57

三、家庭法的立法——2011年亲权法修改之前 61

四、结语 66

Ⅳ.正论:契约正义与公序良俗——典型契约 68

一、引言 68

二、《公序良俗与契约正义》——契约内容的直接性规范 69

三、《典型契约与性质决定》——契约内容的间接规范 74

四、结语 79

第二部分 日本民法研究的60年——研究的前提 83

Ⅰ.正论:物权法的基本问题 83

一、引言 83

二、所有权的移转 84

三、所有权的性质 88

Ⅰ.辅论:从日本法看“中国物权法中的所有权制度”——评渠涛报告和陈华彬报告 94

一、引言 94

二、物权法(民法)疆域——规定什么? 95

三、物权法(民法)的背景——如何考虑? 96

四、结语 98

Ⅱ.正论:日本继承法的基本原理 99

一、引言 99

二、具有特征的制度 100

三、继承观的变迁 106

四、结语 109

第三部分 日本民法研究的120年——研究的方法 113

Ⅰ.正论:20世纪的日本民法学 113

一、引言 113

二、三种要素——主体、方法、功能 113

三、大正期(1921~1933)的日本民法学 114

四、占领期(1945~1955)的日本民法学 116

五、经济增长期(1968~1981)的日本民法学 117

六、其后的民法学 119

Ⅰ.辅论:地震灾害与日本民法学——以借地借家为素材 123

一、引言 123

二、借地借家法的展开 124

三、民法学的展开 129

四、结语 132

Ⅱ.正论:今后的民法学——日本民法学的现状(2001-2011)与课题 133

一、引言 133

二、立法的方法 134

三、教育的目的 137

四、对东亚的发现 139

五、市民社会的确立 141

六、结语 144

Ⅱ.辅论1:日本民法修改的现状——以民法(债权法)修改研讨委员会草案为中心 145

一、引言——第一、第二、第四准备会的担当部分 145

二、中心部分 146

三、周边课题 154

Ⅱ.辅论2:日本民法修改中的消费者法问题 158

一、引言 158

二、本论 161

三、结语 168

Ⅱ.辅论3:“未建成( Unbuilt )”的民法学——在债权法修改“连战连败”之后 170

一、引言 170

二、因何而败——没有市民社会的民法(市民法)修改 172

三、今后当如何——在民法(市民法)之下实现市民社会 175

四、结语——面向“塑造人的民法学” 178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