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宋喜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65225
- 标注页数:294 页
- PDF页数:305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05 ≥29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序 关于《萧军和哈尔滨〈文化报〉》的话 1
引言 白云原自一身轻 1
第一章 萧军及其新英雄主义思想 7
第一节 新英雄主义含义、表现及成因 9
一、新英雄主义含义 9
二、新英雄主义表现 10
三、新英雄主义成因 15
第二节 新英雄主义的理论构建过程 21
一、新英雄主义思想建构 22
二、新英雄主义行为构建 25
第三节 新英雄主义与萧军的文学创作 29
一、新英雄主义与散文 30
二、新英雄主义与小说 34
第四节 新英雄主义的时代反思 37
一、新英雄主义的进步作用 39
二、新英雄主义的历史局限 41
第二章 萧军与东北新启蒙运动 43
第一节 启蒙精神的原始构建与正本清源:五四启蒙和新启蒙 44
一、五四启蒙运动 46
二、新启蒙运动 50
三、延安时期的新启蒙思想 55
第二节 启蒙精神的隔代传承:新启蒙运动在东北 60
一、东北新启蒙运动的政治、历史文化语境 61
二、新启蒙运动在东北 67
第三节 东北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萧军及其新启蒙实践 74
一、萧军对东北新启蒙运动的贡献 75
二、萧军东北新启蒙实践的得失 83
第四节 继承与扬弃:新启蒙实践的文化哲学思辨 88
一、萧军新启蒙思想的文化内核——五四启蒙 88
二、萧军新启蒙思想的表现形式——双轨道启蒙 91
第三章 《文化报》的新启蒙文学实践 97
第一节 民间立场的文化突围:《文化报》新启蒙文学的生成和传播 98
一、《文化报》的非党文人集团 99
二、《文化报》与《文艺月报》、《解放日报》副刊 103
第二节 两种启蒙的和谐共存:《文化报》的“双轨道”新启蒙实践 108
一、内道:五四思想启蒙 109
二、外道:革命思想启蒙 116
第三节 战斗杂文的文体选择: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 120
一、散文:萧军的文体选择 120
二、论争:萧军杂文创作的巅峰 123
三、《我底生涯》和《鲁迅先生书简》 127
第四节 力求自然崇尚真善美:《文化报》新启蒙文学的美学思想及其文学贡献 130
一、《文化报》美学思想的现代诠释 130
二、《文化报》启蒙文学的独特贡献 135
第四章 《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 139
第一节 不和谐的前奏:东北解放区的另类文学论争 142
一、关于范政小说《夏红秋》的论争 143
二、关于严文井小说《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的论争 149
三、对袁犀小说《网和地和鱼》的批判 155
第二节 边缘与主流的对话:由“王通”引发的萁荳之争 161
一、《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 163
二、对萧军“三反问题”的透析 170
第三节 隐性霸权的恶果:没有“结局”的结局 176
一、退出江湖的游侠 178
二、东北作家群的最终解体 180
三、昙花一现的新启蒙实践 183
第四节 不应再有的续曲:萧军思想再批判 185
一、从兄弟争到“萁荳煎” 186
二、别样的“朝花夕拾” 189
第五章 “《文化报》事件”引发的思考 196
第一节 一体化的文学构架:延安文学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改造 197
一、东北地域文学 198
二、对东北地域文学的改造方法 202
三、对《文化报》文学的改造 210
第二节 统一知识分子思想:党对东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 213
一、文化精神的找寻与恪守:萧军与五四精神 214
二、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不成功的改造 220
结语 232
参考文献 237
附录一 《文化报》目录索引(部分) 245
附录二 《文化报》萧军作品目录索引 283
后记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