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  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
  • 作 者:叶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724847
  • 标注页数:202 页
  • PDF页数:215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15 ≥20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序言(夏瑞春,汉译与德文原文)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 1

二、文化转移与向度变型——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主体之呈现 6

三、作为比较文学理论资源的侨易学观念 10

四、理论资源与框架设计 14

上篇 三座巨像 21

第二章 清民之际尼采东渐的三道路径 21

一、尼采东渐的日本中转站——以王国维、鲁迅、李石岑等留日学人为中心 21

二、高尚人格抑或酒神意志——从蔡元培、杨丙辰到陈铨、冯至等一代留德学人的尼采阐释 28

三、尼采理解的美国维度——从胡适、徐志摩到林同济、雷海宗一代的留美学人 35

四、尼采东渐之路径博弈与中国功用 37

第三章 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歌德接受 42

一、在“侠骨柔情”与“用世启蒙”之间——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 42

二、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宗白华的歌德观 55

三、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 65

第四章 时代语境中的异国伟人镜像变迁——以20世纪50年代冯至的“席勒诠释”为中心 82

一、席勒中国接受史的源流主脉及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语境 83

二、冯至20世纪50年代的席勒诠释 88

三、伟人意义之异国生成:兼与歌德的中国接受比较 93

下篇 三种镜像 103

第五章 作为文化符码的《苏鲁支》 103

一、《苏鲁支语录》所体现的中国知识精英之薪尽火传——从鲁迅、郭沫若的发凡起例到徐梵澄的译介事业 103

二、本土学人的理解:以楚图南为中心 109

三、我们需要怎样的苏鲁支?——译本批评的思想史意义 112

第六章 建国时代“浮士德”的意义转换——以现代中国若干知识精英的接受为中心 122

一、回答这个问题:要不要译《浮士德》? 122

二、20世纪20—40年代接受主体的立场变迁:从留日学人到留德学人 131

三、作为时代精神标签的文学镜像:以迈士特为参照的浮士德接受 139

第七章 退尔镜像的中国变形及其所反映的文化转移 145

一、作为开国英雄的退尔:革命时代译介者马君武的深意与汉译本的意义 145

二、本土作家的再创努力——宋之的与陈白尘改编本《民族万岁》 148

三、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转换及退尔功用——以冯至、张威廉等日耳曼学家的阐释为中心 153

第八章 结论 159

一、“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 159

二、接受维度的变形:德诗东渐对受者主体的规定性 163

三、主体原则与资源向度 170

主要参考文献 177

索引 193

外文一中文对照表 197

后记 200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