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中国歌剧与歌剧表演
  • 作 者:徐竞存编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56104543
  • 标注页数:407 页
  • PDF页数:42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20 ≥40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中国歌剧的渊源与形成 2

第一节 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淀 2

一、远古时期的乐舞与戏剧的因子 2

(一)原始乐舞 2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 4

二、秦、汉时期的音乐与戏剧的萌生 8

(一)第一个专职音乐机构——“乐府” 8

(二)戏剧的摇篮——汉代“百戏” 11

三、魏、晋与隋、唐时期的戏剧雏形 13

(一)歌舞戏与参军戏 13

(二)繁荣的多种文化艺术样式 15

(三)理论研究与代表性著作 18

四、宋、元以来戏剧艺术的出现与成长 19

(一)演唱艺术样式的丰富 19

(二)戏剧艺术样式的确立 20

(三)理论著述的繁荣局面 23

五、明、清时期戏曲样式的发展 25

(一)“四大声腔”的形成与衍变 25

(二)“四大声腔”的繁荣局面 25

(三)理论著述的大量涌现 27

(四)京剧的出现与戏曲的繁荣成熟 27

六、中国戏曲与中国古典歌剧概念的提出 28

(一)音乐运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9

(二)表现手法上各自的特点 30

(三)舞台布置“虚”与“实”的比较 31

第二节 中国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32

一、新歌剧的萌芽与探索阶段 32

(一)新文化运动催生了儿童歌舞剧 32

(二)各种样式与风格的作品纷纷出现 43

(三)左翼音乐运动推动了新歌剧的进步 45

(四)中央苏区的歌剧创作活动 47

(五)新疆的民族歌剧 47

二、抗战时期新歌剧的快速发展 49

(一)抗日根据地新歌剧的创作热潮 49

(二)兴盛一时的秧歌剧 57

(三)国统区的歌剧活动 62

(四)中国新歌剧的初步成形 73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歌剧发展的大体走势 80

(一)40年代末至5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高潮期 80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繁荣期 87

(三)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低潮期 101

(四)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的复苏期 103

(五)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歌剧创演兴旺期 117

四、21世纪前后走向成熟而又步入困境的中国歌剧 125

(一)歌剧样式的丰富多彩反映出继续探索与发展的创作态势 126

(二)宽泛的题材显现出良好的创作环境与时代背景 130

第二章 中外歌剧的比较与分类 140

第一节 中外歌剧体裁的分类 140

一、欧洲歌剧的体裁类别 140

(一)史诗英雄剧 141

(二)悲剧与正剧 141

(三)轻喜剧 142

(四)音乐剧 142

二、中国歌剧体裁类别 143

(一)接近民间歌舞类 144

(二)接近戏曲音乐类 144

(三)接近话剧类 144

(四)接近欧洲正歌剧类 144

(五)接近外国音乐剧类 145

第二节 中外歌剧的声部分类与演唱类型 145

一、歌剧演员声部分类 145

(一)欧洲传统歌剧的声部分类 145

(二)中国歌剧演员声部分类 172

二、中国歌剧声乐演唱类型 195

(一)美声唱法类型 195

(二)民族唱法类型 201

(三)流行唱法类型 221

第三节 中外歌剧声乐样式与戏剧功能 224

一、咏叹调的戏剧功能 224

(一)欧洲歌剧中的咏叹调 224

(二)中国歌剧中的咏叹调 227

二、宣叙调的戏剧功能 239

(一)欧洲歌剧中的宣叙调 239

(二)中国歌剧中的宣叙调 243

三、重唱及多重交唱的戏剧功能 255

(一)欧洲歌剧中的重唱 256

(二)中国歌剧中的重唱 258

四、对唱、清唱的戏剧功能 262

(一)对唱 262

(二)清唱 270

五、合唱(含伴唱)的戏剧功能 272

(一)合唱 272

(二)伴唱 291

第三章 歌剧表演的专业训练与素质准备 296

第一节 歌剧演员的专业训练与角色创造 296

一、声音与形象的基本条件 296

(一)声音条件 296

(二)演员形象的多种类型 297

二、歌剧演员专业训练 298

(一)声音训练 298

(二)语言训练 317

(三)形体训练与表演小品训练 342

三、进入角色创造 345

(一)案头分析 345

(二)唱段练习 348

(三)台词练习 353

(四)角色交流 354

第二节 歌剧演唱综合训练 360

一、基础训练 361

(一)外国歌曲 361

(二)中国歌曲 362

二、民族民间歌曲训练 363

(一)本色型练唱 363

(二)改编型练唱 364

(三)创作型练唱 365

三、戏曲、曲艺类训练 367

(一)戏曲唱段练习 367

(二)曲艺唱段练习 369

第三节 歌剧演员素质准备 370

一、文化素质的准备与培养 370

(一)基础文化的重要性 370

(二)扩大知识范畴 371

二、艺术素质的准备与培养 371

(一)研究音乐与戏剧等艺术的各类作品 371

(二)多方面的艺术实践 373

第四章 歌剧名段集萃 376

第一节 优秀唱段选辑 376

一、延安时期的新歌剧 376

(一)秧歌剧 376

(二)新歌剧 379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剧 380

第二节 优秀唱段目录 402

后记 405

主要参考书目 406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