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医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 医药卫生
中医知识
  • 作 者:夏阳主编
  • 出 版 社: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6962672
  • 标注页数:153 页
  • PDF页数:16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61 ≥15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追根溯源,中医之史 1

“四大经典”建立中医学体系 1

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 2

战国时代施行酒剂消毒 4

晋代至唐代中医领先世界 6

晋唐时期重视临症实用 7

宋代至元代发明针灸铜人 8

宋元时期中医理论总结与探索 9

明代世界上最早提取生物碱 10

中医学体系发展成熟与创新 11

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与展望 13

第二章 阴阳五行,中医之本 16

人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关系 16

“阴”与“阳”是最根本的规律 18

阴阳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21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22

中医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 24

人体是否发病,正气是否健旺 25

百病之始生,皆于风雨寒暑 27

根据阴阳之气推测病因 29

“适中”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 31

五行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32

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3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应用广泛 35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 37

从传统和现代角度认识阴阳五行 40

第三章 脏腑经络,中医之魂 46

“表里如一”的中医脏象学说 46

中医的脏象学说的具体内容 48

五脏六腑是人体系统的重要体现 50

人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53

人有胃气则生,人无胃气则亡 55

五脏六腑乙癸同源,精血互化 56

脾胃是一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59

情志过激引起人体产生疾病 62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65

养神和安神应重视的方法 67

中医养生始终贯彻运动精神 68

中医学认为“病起于过用” 70

疾病之中,脏腑之间相生相克 72

经络系统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 74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最佳通道 76

经络系统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81

人体经络与腧穴互为纲目 82

第四章 辨证论治,中医之门 85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研究症候 85

辨证调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87

中医把追求的目标指向“未病” 89

中医诊疗的灵魂“八纲辨证” 90

汗法,开泄腠理促进发汗 93

吐法,中医的急救方法之一 94

下法,消除燥屎积滞实热 95

和法,和解半表半里病症 95

温法,扶助人体回阳救逆 96

清法,使邪热外泄清除里热 97

消法,使积聚之邪逐渐消散 98

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 99

利用脏腑关系进行调节治疗 99

气病实证多见气滞和气逆 101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大法之一 103

痰湿是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 105

清瘀化湿体现中医的大智慧 108

辨证调治体现了中医药的精髓 109

调治的中心是中庸、中和、和谐 112

第五章 组方选药,中医之钥 116

中医变毒为药,化害为利 116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119

中医学药物配伍的“七情” 121

中药配伍君、臣、佐、使的关系 123

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 127

中药遵古炮制,减毒增效 128

方随症转的“治病活法” 131

中医用药剂量轻重的原则 135

中药不同用量会产生不同作用 137

第六章 中西结合,中医之新 141

中西医交汇撞击的探索研究 141

中西医结合体现的是“和”“合” 143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144

中医药与西医药关系的比喻 146

中西医不能相互认识的焦点 149

人的情感是中西医结合的纽带 152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