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创造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创造心理学
  • 作 者:周治金,谷传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58197
  • 标注页数:318 页
  • PDF页数:33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30 ≥31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创造性的研究取向 1

第一节 创造性研究的心理测量学取向 3

一 创造性心理测量的基本问题 4

二 创造性心理测量研究的主要领域 5

三 评价 7

第二节 创造性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取向 9

一 创造性认知的理论基础 10

二 创造性认知研究内容 11

三 争议 12

第三节 创造性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取向 13

一 创造性脑结构成像研究 14

二 创造性脑功能成像研究 15

三 评价 16

第四节 创造性研究的综合取向 16

一 创造性组成成分理论 17

二 创造性系统模型 18

三 创造性投资理论 20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 22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中的认知加工 22

一 创造性认知理论 23

二 创造性思维中信息的激活与抑制 25

三 注意在创造性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29

四 记忆在创造性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32

五 信息加工速度、灵活性与创造性认知加工的关系 35

第二节 创造性想象 41

一 发散思维 42

二 远程联想 51

三 艺术创作 56

第三节 直觉 60

一 直觉的概述 60

二 直觉的研究方法 63

三 直觉的认知加工机制 68

第四节 创造性语言理解 69

一 隐喻理解 70

二 幽默理解 74

三 汉语歇后语理解 77

总结 78

第三章 顿悟问题的解决 79

第一节 概述 79

一 顿悟 79

二 顿悟问题 81

三 顿悟问题研究的发展 85

第二节 顿悟问题解决的理论 92

一 表征转换理论 92

二 进程监控理论 96

三 选择性加工理论 98

四 类比思维理论 100

第三节 酝酿效应 106

一 酝酿效应的概念 106

二 酝酿效应的研究范式 107

三 酝酿效应的理论 110

第四节 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16

一 问题特征 117

二 个体因素 119

三 其他因素 122

总结与展望 124

附录:顿悟问题及其答案 126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30

第一节 创造性想象的脑机制 131

一 发散思维的脑机制 132

二 远程联想的脑机制 143

第二节 顿悟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147

一 思维定式的打破和转移 147

二 组块破解与限制解除 151

三 新颖有效联结的形成 154

四 原型启发 156

第三节 语言创造的脑机制 158

一 创造性语言生成的脑机制 158

二 创造性语言理解的脑机制 159

总结与展望 168

第五章 知识经验与创造 171

第一节 概述 171

一 知识类别与知识表征 171

二 知识与创造关系的传统之争 174

第二节 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79

一 图式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80

二 联结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82

三 样例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84

四 程序性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86

五 策略性知识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187

六 元认知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88

七 创造活动中知识间的交互作用 190

第三节 专家知识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192

一 专家知识的组织方式 192

二 专家知识的调用 194

三 专家隐性知识的作用 196

四 专家知识的反向作用 197

总结与展望 199

第六章 创造性人格 200

第一节 创造性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200

一 创造性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200

二 个体创造性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 202

三 小结与思考 210

第二节 创造性人格的领域特殊性 212

一 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212

二 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214

三 社交领导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217

总结与展望 222

一 创造性本质及其测量标准问题 222

二 对创造人格的作用机制研究不足 223

三 对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性重视不够 223

四 创造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23

第七章 创造性的发展与促进 225

第一节 创造性的发展趋势和个别差异 225

一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5

二 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230

三 创造性发展的个别差异 232

四 创造性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234

第二节 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236

一 家庭与创造性发展 236

二 学校与创造性发展 240

三 社会文化与创造性发展 242

第三节 创造性的促进 245

一 促进创造性的基本要素和条件 245

二 创造性教学与训练 247

三 创造系统观对创造性教育的启示 253

参考文献 257

英中人名对照表 306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