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医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 医药卫生
中国医学史
  • 作 者:王晓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37620
  • 标注页数:133 页
  • PDF页数:142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7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42 ≥13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 录 1

序 1

编写说明 1

1 春秋以前的医学 1

1.1医药学的起源 2

1.1.1针灸的起源 2

1.1.2中药的起源 4

1.2医学知识的初步积累 7

1.2.1 甲骨文中关于疾病的记载 7

1.2.2固定病名的出现 7

1.2.3对自然条件与人体发病关系的 8

认识 8

1.2.4对疾病的诊治 8

1.3专职医生与早期医事制度 9

1.4医学理论的萌芽 9

1.5预防医学思想的产生 9

2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医学 12

2.1 中医理论思想基础的奠定 13

2.1.1气、精、神 13

2.1.2阴阳五行 13

2.1.3天人相应学说 14

2.2诸汉墓出土医书 14

2.2.1马王堆汉墓医书 14

2.2.2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6

2.3.1《内经》 17

2.3 四大经典的内容和价值 17

2.2.3武威汉墓医书 17

2.3.2《难经》 21

2.3.3《神农本草经》 21

2.3.4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23

2.4著名医家 25

2.4.1 扁鹊 25

2.4.2淳于意 26

2.4.3华佗 26

3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学 29

3.1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30

3.1.1 《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30

3.1.2《伤寒论》的整理与注释 31

3.2药物学的发展 32

3.2.1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32

3.2.2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32

3.2.3《食疗本草》——食治学的发展 33

3.2.4《海药本草》——外来药的引入 34

3.2.5《雷公炮炙论》——药物炮制技术的进步 35

3.3临证医学的发展 35

3.3.1王叔和与《脉经》 36

3.3.2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37

3.3.3专科医著的出现 37

3.3.4综合性医著的编纂 41

3.4服石与炼丹 44

3.4.1 服石 44

3.4.2炼丹 45

3.5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46

3.5.1 医学教育 46

3.5.2医政制度 46

4宋金元时代的医学 50

4.1医政措施的进步 51

4.1.1改进医事管理 51

4.1.2开设国家药局 52

4.1.3发展医学教育 52

4.2方书的编纂 53

4.2.1古医籍的整理与刊行 54

4.2.2政府编纂的方书 54

4.2.3私人编纂的方书 55

4.3《伤寒论》的研究和运气学说的盛行 57

4.3.1重开《伤寒论》研究之风 57

4.3.2运气学说的盛行 58

4.4药物学的发展 58

4.4.1 宋代政府编写的本草 58

4.4.3《本草衍义》 60

4.4.2唐慎微与《证类本草》 60

4.4.4《饮膳正要》 61

4.4.5其他本草著作 61

4.5医学各科的成就 62

4.5.1诊断学与病因学 62

4.5.2解剖学 63

4.5.3法医学 64

4.5.4针灸学 65

4.5.5内科学 67

4.5.6外科学 68

4.5.7伤科学 69

4.5.8妇产科学 70

4.5.9儿科学 71

4.6医学流派的出现 72

4.6.1刘完素及其火热论 73

4.6.2张从正及其攻邪论 73

4.6.3李杲及其脾胃论 74

4.6.4朱震亨及其相火论 75

5明清时代的医学 78

5.1注释与考证著作盛行 79

5.1.1 《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 79

5.1.2《伤寒论》的研究 80

5.2方药学的进步 81

5.2.1本草学的革新 81

5.2.2博约俱丰的综合性方书 86

5.3.1 内科学 87

5.3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 87

5.3.2外伤科学 91

5.3.3妇产科学 93

5.3.4儿科学 93

5.3.5眼科学 95

5.3.6喉科学 95

5.3.7针灸学 96

5.4解剖学方面的成就 97

5.5.1 新的病源学说出现 98

5.5传染病学的进步 98

5.5.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99

5.5.3温病学说的形成 99

5.6医学杂志与民间团体 101

5.6.1最早的医学杂志 101

5.6.2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 101

6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医 105

学 105

6.1西医的传入 106

6.1.1明末清初西医的传入 106

6.1.2鸦片战争后西医在我国的 106

传播 106

6.2中医的继续发展 107

6.2.1 中医事业的发展 107

6.2.2中药学的继续发展 108

6.2.3 临证医学在困境中进取 110

述 115

6.2.4文献整理研究与一般医学著 115

6.3中西汇通学派 116

6.3.1 唐宗海 117

6.3.2朱沛文 117

6.3.3张锡纯 117

6.3.4恽铁樵 117

6.4中医科学化思潮 118

6.4.1 中医科学化思潮的代表人物 118

6.4.2 中医科学化思潮的观点 119

7.1 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 122

7新中国建国后的中国医学 122

7.2中医事业的繁荣 123

7.2.1 中医医疗 123

7.2.2 中医教育 123

7.2.3中医科研 124

7.2.4中药的生产与科研 124

7.3中西医结合的兴起 124

附录一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126

附录二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127

购买PDF格式(7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