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兼论逻辑与文化
  • 作 者:崔清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4376
  • 标注页数:331 页
  • PDF页数:34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6 ≥33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篇 3

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3

第一章 两种逻辑比较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3

一、两种逻辑比较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 3

(一)“西学东渐”和西方传统逻辑学的系统传入 4

(二)子书研究与《墨子》复活 5

(三)向西方学习的渴求与中西文化关系的反思 7

二、两种逻辑比较研究历程略述 13

(一)奠基 13

(二)扩展 17

(三)滞缓 19

(四)恢复和发展 22

三、两种逻辑比较研究的省思 24

(一)巨大贡献 24

(二)待思考的问题 28

第二章 两种逻辑比较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32

一、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32

(一)逻辑与文化 32

(二)逻辑对文化的影响与文化对逻辑的制约 34

(三)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37

(一)对逻辑共同性与特殊性的历史关注 39

二、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39

(二)逻辑的共同性 41

(三)逻辑的特殊性 43

三、求同与求异 46

(一)求同与求异 47

(二)比较与比附 48

第三章 两种逻辑的文化背景比较 51

一、先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特征 51

(一)先秦文化的基本特征 52

(二)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特征 56

二、先秦与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和数学 59

(一)先秦与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60

(二)先秦与古希腊的数学 67

第四章 两种逻辑比较(一)——目的与任务 74

一、“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 74

(一)“墨家逻辑” 74

(二)“亚里士多德逻辑” 79

二、两种逻辑的目的与任务 81

(一)墨家逻辑的“取当求胜”与“审治乱之纪” 81

(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的“求知”与“探索方法” 88

一、墨家逻辑的推类 97

(一)推类是墨家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 97

第五章 两种逻辑的比较(二)——主导的推理类型 97

(二)推类的依据、逻辑性质与特征 105

(三)推类的文化诠释 113

二、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116

(一)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 116

(二)三段论的定义、结构和依据 119

(三)三段论的逻辑性质与特征 125

(四)三段论的文化诠释 130

一、名与词项 132

(一)墨家论名 132

第六章 两种逻辑的比较(三)——推理成分的分析 132

(二)亚里士多德论词项 138

二、辞与命题 145

(一)墨家论辞 145

(二)亚里士多德论命题 149

第七章 结语 155

一、两种逻辑的比较研究应当建基于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之上 156

二、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和需求 157

三、两种文化需求下的两种逻辑 160

(一)不同的目的与任务 160

(二)不同的逻辑特征 162

(三)不同的主导推理类型 163

(四)不同的推理成分的分析 165

(五)不同的后续发展状况 166

下篇 171

论逻辑与文化 171

一、逻辑与文化 171

逻辑与文化 171

二、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省思 181

墨家辩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81

中国逻辑史研究世纪谈 201

名学、辩学与逻辑 209

名学、辩学、名辩学析 229

关于认识《墨辩》逻辑的几个问题 232

三、逻辑的比较研究 249

金岳霖先生中、欧哲学比较思想的启示 249

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256

关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由中西文化交汇引发的思考 266

四、逻辑与中国文化 273

20世纪逻辑学在中国的状况及影响——逻辑学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273

逻辑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307

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儒家诚信思想解读 314

参考文献 325

后记 329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