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蒋彭炎,姚长溪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4101999
- 标注页数:319 页
- PDF页数:329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9 ≥31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前言 1
Ⅰ、水稻高产栽培的历史与展望 1
一、作物栽培学的一般概念 1
目 录 1
二、水稻高产栽培的类别 3
(一)结构栽培 4
(二)株型栽培 6
(三)协调栽培 11
(一)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 14
三、60年代来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与稀少平栽培法 14
的形成 14
(二)稀少平栽培法的形成 16
Ⅱ、稀少平栽培法的生物学基础 23
一、分蘖的发生与成穗 23
(一)分蘖发生的一般规律 23
(二)影响分蘖的因素 26
(三)分蘖发生的特殊规律及其利用 35
(四)分蘖成穗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39
(五)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42
二、叶的建成与功能 46
(一)叶建成的一般规律 46
(二)叶片的光合特性与光合作用 57
(三)影响叶片光合特性的因素 65
三、穗的建成与灌浆 78
(一)生育传换及影响转换的栽培因素 78
(二)穗建成的一般规律 89
(三)影响颖花退化的因素 102
(四)籽粒灌浆的一般规律 107
(五)影响籽粒灌浆的因素 111
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119
(一)群体的一般概念 119
(二)最适群体的含义 126
(三)最适群体的构成与发展 135
(四)影响构成最适群体的因素 142
(五)考察群体大小的方法 150
五、结论—水稻稀少平栽培法高产稳产原因概述 158
(一)个体生育健壮 159
(二)群体发展平稳 162
(三)抽穗后植株能继续向土壤吸收较多氮素 166
(四)群体的茎叶立体分布合理 168
(五)物质生产速度快,运转效率高 172
(六)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175
Ⅲ、稀少平栽培法的综合配套技术 190
一、育秧技术 190
(一)原理 190
(二)秧田播种量 202
(三)秧田施肥技术 211
(四)秧田杂草防治 216
(五)早稻地膜育秧 220
(六)春花田早稻“双株摆寄”秧的培育及其应用 223
二、密植技术 226
(一)原理 226
(二)高产田的苗、茎、穗、粒结构模式 230
(三)适宜的插秧本数 232
(四)推行“东西行向,宽行狭株”栽插方式 236
三、施肥技术 240
(一)施肥原理 240
(二)减少基面肥用量 244
(三)早施紧施促蘖肥 247
(四)酌施促花肥 249
(五)施好保花肥 251
(六)适施粒肥 256
四、管水技术 259
(一)原理 260
(二)前期(移栽~穗分化) 262
(三)中期(穗分化~齐穗) 263
(四)后期(齐穗~成熟) 272
(一)选用适宜品种 274
五、其他技术措施 274
(二)改进稻田耕作方法 279
(三)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283
Ⅳ、稀少平栽培法的推广及其栽培模式 290
一、示范推广情况概述 290
二、各种稻作的稀少平栽培技术模式 295
(一)早稻 295
(二)单季粳(籼)稻 305
(三)连作晚稻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