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回归历史的现场 延安文学传播研究 1935-1948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回归历史的现场  延安文学传播研究  1935-1948
  • 作 者:杨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6159705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延安文学研究的进路与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1

一 延安文学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2

(一)延安文学概念、时限的界定 2

(二)延安文学研究现状 6

二 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10

(一)期刊研究的滥觞和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视角的确立 11

(二)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及其意义 22

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 32

一 延安文学与政治文化生态 34

(一)文化中心:传说之乐土,理想指归之圣地 34

(二)汇流与重构:“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苏区文学传统与延安文学 39

(三)使命与武器:革命战争文化生态 43

二 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 52

(一)受众:不平衡的文化构体与接受的多元状态 53

(二)传播者:多重身份的兼者定位与角色转换 57

(三)集体创作: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融合与互动 62

第三章 “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与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文学期刊与延安文学传播研究 68

一 媒介与文学传播 69

(一)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与建构性、同质化 70

(二)延安文学传播媒介:建构想象的空间 72

二 宽松的政策空间:延安文学期刊述略 75

三 延安文人社团与期刊 79

(一)“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文协”与《文艺突击》 80

(二)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鲁艺”与“文抗”、《草叶》与《谷雨》 84

(三)“大度宽容”的“公共空间”: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 91

(四)生活的诗化,战斗的浪漫:诗社与诗刊 95

四 论争与融合:同而不同,异而不异的“准公共空间” 98

五 一种传受互动关系模式:文艺小组和星期学园 105

六 期刊:构筑文艺的战线 108

第四章 从“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解放日报》与延安文学报纸传播研究 115

一 延安时期报纸概观:从《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 118

(一)《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及其《红中副刊》《新中华副刊》 118

(二)延安时期历史最长的报纸——《解放日报》 122

二 媒介平台的整合与延安文学的转折与重塑:辟栏刊发—《文艺》副刊—综合性副刊 125

三 作者群的培养与受众的互动 134

四 议程设置与话语建构 140

(一)延安文人传播者的议程设置 141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议程设置 145

(三)媒体议程建构的合力:传播者、主流意识形态、受众 148

五 文艺批评与论争:延安文艺理论构建与规约的过程 153

(一)媒介的建构功能和文学批评 153

(二)《解放日报》的办刊宗旨与贯穿始终的延安文艺理论建构 156

(三)批评的民主氛围及偏离偏移:一种不正常批评之风的萌芽 160

六 纪实文学:作为历史现场记录的新闻文学文本 164

第五章 媒介形态的融合与拓展: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从“朗诵诗”“街头诗”到新秧歌剧 172

一 文学在传播中回归与升华:朗诵诗运动与街头诗运动 175

(一)朗诵诗:由书面传播走向口头传播 176

(二)街头诗:由小众走向大众诗歌起源于民间 180

(三)诗歌创作:由欧化走向民间、由诉诸内心情感走向诉诸现实生活 186

(四)跨媒体的推动:由“街头”“墙头”走向“报头”“刊头” 190

二 新秧歌剧运动:从剧场到广场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193

(一)从原始歌舞形态到现实生活的承载体 194

(二)新的“民间”的构建 198

(三)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 203

(四)从实践到理论:新的升华与拓展 207

第六章 历史的本质与本真——延安文学传播再思考 211

一 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评价坐标和研究坐标的建立 212

二 传播视野下延安文学经典与经典定位的历史观 214

三 议程设置的传播功能与“沉默的螺旋” 217

(一)文学性的遮蔽 217

(二)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身份的遮蔽 218

(三)“沉默的螺旋” 220

四 现代性的变异:从“权宜之计”到“唯一方向”——再论文学与政治 221

附录 22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主要报纸杂志概览 225

延安时期代表性报刊发刊词 229

延安时期主要文化单位、团体及相关报刊概览 243

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57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