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pdf电子书下载 > 综合图书
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
  • 作 者:蔡方鹿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10041180
  • 标注页数:656 页
  • PDF页数:682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682 ≥65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经与经学 1

第一节 关于经 2

第二节 关于经学 4

第三节 六经与孔子 5

第二章 儒家经典论要 14

第一节 儒家经典的流传演变 14

一、由六经到五经 14

二、七经 16

三、九经 17

四、十二经 18

五、十三经 18

六、四书 20

第二节 经书考释 22

一、《周易》 22

二、《诗经》 26

三、《尚书》 36

四、“三礼” 45

五、《春秋》及其“三传” 55

六、《论语》 63

七、《孝经》 68

八、《尔雅》 89

九、《孟子》 93

第三章 经学历史与经学派别 102

第一节 经学的产生与奠基 104

第二节 汉学及其演变 109

一、西汉今文经学 109

二、东汉古文经学 113

三、汉末郑玄之学 117

四、魏晋王肃之学 121

五、南北朝经学 125

六、隋唐经学 128

第三节 宋学及其流派 136

一、宋学的兴起 136

二、王安石新学 139

三、张载关学 142

四、苏氏蜀学 145

五、二程洛学 148

六、陆王心学 155

七、明代朱学 169

第四节 清代新汉学 177

一、清初经学 178

二、乾嘉学派 184

三、乾嘉汉学流弊及汉宋之争 190

四、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 194

第四章 朱熹经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211

第一节 时代背景 211

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 212

二、宋代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14

三、宋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与重整伦常 219

四、佛老冲击儒学与儒学的回应 222

五、变法改革与文教事业的发展 231

第二节 思想渊源 239

一、唐宋之际的疑经惑传思潮 240

二、唐宋“四书”之学 244

三、义理之学 247

四、北宋以来的理学 249

五、汉唐训诂之学 251

第五章 朱熹的“四书”学 254

第一节 朱熹“四书”学的形成及结构 255

一、朱熹“四书”学的确立与“四书”的结集 255

二、“四书”次第 260

第二节 朱熹“四书”学的理论内涵 264

一、“四书”重于“六经” 264

二、以“四书”发明道统 270

三、以“四书”阐发义理,集“四书”学之大成 280

第六章 朱熹的易学 290

第一节 宋易及朱熹易学的产生与形成 290

一、宋易的产生与演进 291

二、朱熹易学的形成 293

第二节 《易》之本义为占卜 296

一、“《易》本卜筮之书” 297

二、对程易及义理学派的批评 299

第三节 经传相分,易学发展阶段说 303

一、经传相分 304

二、易学发展阶段说 307

第四节 以图解《易》 309

一、《河》、《洛》乃象数之源 310

二、伏羲之图为圣人作《易》之本 314

三、以图阐发太极阴阳之理 316

四、兼采周、邵,《太极》在《先天》之内 320

第五节 以象数、卜筮求易理,统一义理与象数两派 323

一、以象数、卜筮求易理 323

二、理、象、数、辞,未尝相离,统一义理与象数两派 325

第六节 朱熹《周易本义》与程颐《周易程氏传》之区别 329

一、《周易本义》与《周易程氏传》形式版本上的区别 329

二、《周易本义》与《周易程氏传》内容上的区别 331

第七章 朱熹的《诗经》学 334

第一节 宋代《诗》学的兴起与朱熹《诗》学的提出 334

一、宋代《诗》学的兴起 335

二、朱熹《诗》学的提出 341

第二节 废弃《诗序》,以《诗》说《诗》 347

一、对《诗序》作者的质疑 348

二、对《诗序》观点的批评 352

第三节 超越旧说,唯求本义 356

一、“感物道情”与淫奔之诗 357

二、对“思无邪”的质疑 359

三、雅郑之辨 360

第四节 讽诵吟咏,理会赋、比、兴 363

一、讽诵吟咏,以发乎情 364

二、理会赋、比、兴 366

第五节 以义理解《诗》,重视“二南” 370

一、以义理解《诗》,不着意训解 370

二、重视“二南” 373

三、“讽诵中见义理” 376

第八章 朱熹的《尚书》学 380

第一节 《尚书》疑辨之风的兴起 381

一、伪《古文尚书》的出现与流传 382

二、对伪《古文尚书》疑辨之风的兴起 383

第二节 黜伪《孔传》、伪《孔序》,疑《书序》 387

一、黜《孔传》、《孔序》 387

二、疑《书序》 389

第三节 疑伪《古文尚书》 391

一、“某尝疑孔安国《书》是假书” 391

二、“《书》有两体” 393

第四节 以义理解《尚书》,求圣人之心 394

一、以义理解说《尚书》 395

二、“求圣人之心” 398

三、推重《大禹谟》 400

第五节 朱熹《尚书》学的影响和地位 404

一、对《尚书》辨伪学的影响 405

二、在理学史上的地位 409

第九章 朱熹的《礼》学 414

第一节 关于《家礼》 415

一、朱熹《家礼》之真伪 415

二、《家礼》的内容及特色 424

第二节 关于《仪礼经传通解》 434

一、《仪礼经传通解》纂修之过程 434

二、经传相分相合而不废传注 450

第三节 朱熹《礼》学之指导思想 453

一、《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领 453

二、理安著在《仪礼》所载之事中 455

三、因与时 458

第十章 朱熹的《春秋》学 462

第一节 朱熹的《春秋》观 463

一、《春秋》当史书看 464

二、明《春秋》大义,不逐字褒贬 465

第二节 以义理解《春秋》 468

一、以义理评判《春秋》经传 468

二、对以往《春秋》学的评论 472

第十一章 朱熹的《孝经》学 477

第一节 对《孝经》的疑辨 478

一、“《孝经》,疑非圣人之言” 479

二、《孝经》为后人缀辑而成 482

第二节 朱熹对《孝经》的新诠释 484

一、以经传分《孝经》 484

二、删减文字,重排次序 487

第十二章 朱熹经学的特征 491

第一节 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 492

一、对经学流弊的批评 492

二、经传相分 494

三、惟求经文之本义 496

第二节 以“四书”学为基础,以义理解经 499

一、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训诂之学 500

二、求经文本义与以义理解经相结合 503

三、以阐发义理为治经的最高目标 507

第三节 重训诂辨伪 512

一、以义理为指导,从事训诂辨伪 512

二、以传注解经 514

三、通经以求理 517

第十三章 朱熹的经典诠释学 520

第一节 本体论诠释学的建立 521

一、哲学诠释与经学诠释相结合 521

二、理一分殊:分析与综合的理论 529

第二节 经典诠释的依据和标准 533

一、以经典原文和原义为经典诠释的依据 534

二、以义理为标准诠释儒家经典 537

第三节 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 540

一、经典诠释方法论 541

二、经典释读法 557

第十四章 朱熹经学在中国经学、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65

第一节 朱熹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 566

一、朱熹经学与宋学 566

二、朱熹对传统经学的总结 570

三、朱熹经学对中国经学的创新 574

第二节 朱熹经学对中国经学发展的影响 582

一、兼采汉宋,促进了中国经学的发展 582

二、“四书”义理之学对中国经学的影响 587

三、重训诂辨伪对后世经学的影响 588

第三节 朱熹经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91

一、朱熹以注经的形式发展了中国哲学 592

二、朱熹经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596

三、朱熹以义理解经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599

四、朱熹经学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601

附录 朱熹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606

主要参考文献 635

专著(包括文集) 635

论文 646

后记 652

购买PDF格式(1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