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与预测方法研究
  • 作 者:章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9182332
  • 标注页数:215 页
  • PDF页数:23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31 ≥21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 导论 1

1.1 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1

1.1.1 学术背景 1

1.1.2 理论意义 9

1.1.3 现实意义 10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4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7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6

1.5.1 研究的方法 26

1.5.2 技术路线 29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评析 30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0

2.1.1 农村 30

2.1.2 农村劳动力 33

2.1.3 农村剩余劳动力 35

2.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分类 38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 42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 43

2.2.2 费景汉—拉尼斯的理论 46

2.2.3 乔根森的理论 50

2.2.4 托达罗理论 51

2.2.5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 52

2.2.6 农村劳动力流动经济学理论述评 56

2.3 人口经济学理论 62

2.4 系统工程方法论 64

2.5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67

2.6 本章小结 69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分析及估算预测方法评价 71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71

3.1.1 人口 71

3.1.2 农业发展 76

3.1.3 工业发展 81

3.1.4 市场化程度 84

3.2 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预测方法评价 86

3.3 本章小结 93

4 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估算及预测方法 94

4.1 人口估算预测数学模型概述 94

4.1.1 早期人口估算预测模型 95

4.1.2 基于自然增长的人口估算预测模型 98

4.1.3 基于控制增长的人口估算预测模型 100

4.1.4 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102

4.2 基于人口发展模型的农村劳动力估算预测方法 104

4.2.1 基本原理 104

4.2.2 模型建立 107

4.3 本章小结 112

5 农村劳动力需求估算及预测的方法 113

5.1 农村劳动力需求的估算方法 114

5.1.1 种植业劳动力需求估算的一种新方法 114

5.1.2 林牧渔业劳动力需求的估算方法 127

5.2 农村劳动力需求的预测方法 128

5.2.1 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介绍 129

5.2.2 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的预测方法 139

5.2.3 农村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的预测方法 141

5.2.4 农村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预测方法 144

5.3 农村劳动力需求估算及预测的方法体系 146

5.4 本章小结 148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算预测方法及实例——以大庆市为例 149

6.1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预测的方法体系 149

6.1.1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的方法体系 149

6.1.2 农村剩余劳动力预测的方法体系 151

6.2 大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预测的几点说明 153

6.2.1 基本假设 153

6.2.2 核算范围 153

6.2.3 数据来源 154

6.2.4 指标选择的依据 155

6.3 大庆市农村劳动力需求的估算 155

6.3.1 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估算 155

6.3.2 农村劳动力需求总量的估算 167

6.4 大庆市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估算 169

6.5 大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 170

6.6 大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 172

6.6.1 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预测 173

6.6.2 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的预测 175

6.6.3 农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预测 179

6.6.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 182

6.7 促进大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184

6.8 本章小结 187

7 结论和展望 189

7.1 主要结论 189

7.2 展望 192

附录 194

参考文献 201

后记 213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