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罗军著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882554
- 标注页数:243 页
- PDF页数:269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9 ≥24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 导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原因 1
1.1.1 产融耦合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1
目录 1
1.1.2 研究产融耦合的原因 4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
1.2.1 理论意义 6
1.2.2 实践意义 10
1.3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12
1.4 研究方法 15
2.1.1 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区分与联系 17
2 产融耦合的概念和内容 17
2.1 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 17
2.1.2 产业部门对金融部门的功能和作用 18
2.1.3 金融部门对产业部门的功能和作用 18
2.2 产融耦合 19
2.2.1 产融耦合的涵义 19
2.2.2 产融耦合的性质和特征 20
2.2.3 产融耦合的主要作用 23
2.2.4 产融耦合中金融制度的演变 26
3.1 金融资本理论 31
3.1.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金融资本 31
3 产融耦合一般理论回顾 31
3.1.2 拉法格论金融资本 33
3.1.3 希法亭论金融资本 34
3.1.4 列宁论金融资本 35
3.2 虚拟资本理论 38
3.2.1 马克思、恩格斯析虚拟资本 38
3.2.2 西方经济学家析虚拟资本 39
3.3 金融控制论 42
3.3.1 帕特曼的“金融机构控制论” 42
3.3.2 “金融霸权论” 43
3.4 金融结构论 43
3.4.1 金融结构 44
3.4.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46
3.4.3 金融结构论中的产融耦合 47
3.5 银企关系论 48
4 现代产融耦合的主要模式 51
4.1 模式的划分 51
4.2 市场主导模式:美、英模式 52
4.2.1 企业制度与资本结构 52
4.2.2 融资制度与金融体系 55
4.2.3 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 58
4.3 银行主导模式:日、德模式 64
4.3.1 日本主银行制 65
4.3.2 德国的主持银行制 76
4.4 政府主导模式:韩国模式 83
4.4.1 企业制度与资本结构 84
4.4.2 融资制度和金融体系 86
4.4.3 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 90
4.5 产融耦合模式能力比较分析 95
4.5.1 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95
4.5.2 国际竞争能力比较分析 104
4.5.3 风险防范能力比较分析 110
5 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的演进 116
5.1.1 从建国之初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时期的财政支持模式 117
5.1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模式 117
5.1.2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政府主导下银行支持模式 120
5.2 1992年至今的银行主导模式 128
5.2.1 企业制度与资本结构 128
5.2.2 融资方式与金融体系 130
5.2.3 企业产权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 133
5.3 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的主要实践方式 141
5.3.1 主办银行制 141
5.3.2 企业参股、控股金融机构 147
5.3.3 金融机构参股、控股企业 157
5.3.4 介入企业重组和产业重组 162
5.4.1 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 170
5.4 中国现代产融耦合的其它方式 170
5.4.2 企业委托理财 171
5.4.3 信托业务 172
6 中国产融耦合目标模式的选择 175
6.1 中国现阶段产融耦合中的现实情况 176
6.1.1 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困难加大 176
6.1.2 中国资本市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仍不发达 177
6.1.3 借鉴国际经验对现阶段产融耦合之路的探索 179
6.1.4 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 180
6.2 中国产融耦合未来目标模式的选择 181
6.2.1 中国产融耦合目标模式:银行与市场并重 182
6.2.2 银行与市场并重型模式的具体模式分析 185
6.3 银行融资体系的结构设计 190
6.3.1 对银行融资市场的结构设想 190
6.3.2 银行与市场并重模式的银行融资制度安排 192
6.3.3 逐步推动民营银行发展 206
6.3.4 推进银行系统改革,完善金融服务 208
6.4 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建设 217
6.4.1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性资本市场 217
6.4.2 加强资本市场金融主体建设 220
6.4.3 加大培育和规范资本市场的力度 224
主要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