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政务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实用技术
  • 作 者:李颖涛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6666442
  • 标注页数:170 页
  • PDF页数:185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5 ≥17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灾难恢复概述 1

1.1 灾难恢复背景 1

1.2 灾难恢复相关术语 1

1.3 灾难恢复与信息安全 2

1.4 灾难恢复建设的价值 3

1.5 灾难恢复建设与技术 4

1.6 灾难恢复与政务信息系统 5

第2章 灾难恢复技术基础 7

2.1 灾难恢复的基本机理 7

2.2 灾难恢复的典型过程 8

2.3 灾难恢复的核心技术 9

2.4 灾难恢复的需求指标 9

2.5 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性 10

2.6 灾难恢复与容灾类型 11

2.7 灾难恢复与容灾距离 12

2.8 灾难恢复与容灾等级 13

第3章 灾难恢复技术总览 15

3.1 灾难恢复技术总体框架 15

3.2 灾难恢复技术之间的关系 16

3.3 关于数据恢复技术 17

第4章 高可用性技术 18

4.1 高可用性技术概述 18

4.2 硬件设施的高可用性 19

4.3 网络传输的高可用性 19

4.4 数据存储的高可用性 20

4.5 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 21

4.6 高可用性技术与灾难恢复 23

第5章 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4

5.1 备份系统的组成 24

5.2 数据备份和恢复过程 25

5.3 关于备份策略 26

5.4 备份系统的典型架构 28

5.4.1 主机备份 29

5.4.2 网络备份 29

5.4.3 LAN-Free备份 30

5.4.4 Server-Less备份 30

5.4.5 Server-Free备份 31

5.4.6 NAS服务器的备份 32

5.5 备份介质的选择 33

5.5.1 磁带和磁带库 33

5.5.2 磁盘和虚拟磁带库 35

5.6 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 38

第6章 数据快照与恢复技术 41

6.1 全卷镜像数据卷快照 41

6.2 按需复制数据卷快照 42

6.3 指针型数据卷快照 44

6.4 数据快照与灾难恢复 46

第7章 数据复制与恢复技术 48

7.1 数据复制与恢复基础 48

7.2 基于存储阵列的数据复制 50

7.3 基于虚拟存储的数据复制 51

7.4 基于存储网络的数据复制 52

7.5 基于卷管理的数据复制 53

7.6 基于应用和数据库的数据复制 54

7.7 数据复制与灾难恢复 55

7.7.1 数据复制与恢复的过程 55

7.7.2 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56

7.7.3 基于本地缓存的复制 57

7.7.4 多地复制 58

7.7.5 数据一致性的考虑 59

第8章 持续数据保护技术 61

8.1 持续数据保护技术原理 61

8.2 基于不同对象的持续数据保护 62

8.3 持续数据保护的三种模式 63

8.4 持续数据保护与灾难恢复 65

第9章 应用灾难恢复技术 66

9.1 应用恢复技术概述 66

9.2 基于系统集群的应用容灾技术 67

9.2.1 系统集群架构 67

9.2.2 系统集群工作原理 68

9.2.3 远程集群与容灾 69

9.3 基于负载均衡的应用容灾技术 69

9.3.1 负载均衡架构 69

9.3.2 基于虚拟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70

9.3.3 基于硬件设备的负载均衡 72

9.3.4 负载均衡与灾难恢复 72

9.4 基于虚拟主机的应用容灾技术 73

9.4.1 虚拟主机容灾架构 73

9.4.2 虚拟主机与容灾 74

9.5 基于应用程序的应用容灾技术 75

9.5.1 基于应用程序的应用容灾技术原理 75

9.5.2 基于应用程序的容灾应用 76

第10章 网络灾难恢复技术 77

10.1 网络灾难恢复技术概述 77

10.2 应急通信链路的恢复 79

10.3 基于集群系统的切换 80

10.4 基于负载均衡的切换 80

10.5 基于DNS服务的切换 81

10.6 基于应用服务器IP地址的切换 82

10.7 基于应用终端IP地址的切换 82

10.8 网络恢复与容灾 83

第11章 容灾数据传输技术 84

11.1 容灾数据传输技术概览 84

11.2 基于TCP/IP协议的数据传输 85

11.3 基于FC-SAN的数据传输 85

11.4 基于FCIP协议的数据传输 86

11.5 基于iFCP协议的数据传输 86

11.6 基于iSCSI协议的数据传输 87

11.7 基于ESCON/FICON协议的数据传输 88

11.8 基于CWDM/DWDM的数据传输 88

11.9 基于SONET/SDH的数据传输 89

11.10 传输技术与容灾 90

11.10.1 通信链路的选择 90

11.10.2 链路带宽的确定 91

11.10.3 数据传输的时延 92

11.10.4 传输模式的考虑 93

11.10.5 传输失效的处理 93

第12章 灾难恢复技术的选择 95

12.1 灾难恢复技术决策概述 95

12.2 灾难恢复需求的确定 96

12.2.1 风险分析与灾难恢复 96

12.2.2 业务影响分析与灾难恢复 97

12.2.3 法规遵从与灾难恢复 98

12.3 影响灾难恢复的决策因素 99

12.3.1 当前灾难恢复技术的比较 99

12.3.2 不同风险与灾难恢复技术 100

12.3.3 RPO与灾难恢复技术 100

12.3.4 RTO与灾难恢复技术 100

12.3.5 容灾距离与灾难恢复技术 100

12.3.6 系统现状与灾难恢复技术 102

12.3.7 容灾成本与灾难恢复技术 105

12.4 技术的评估和决策 105

12.4.1 灾难恢复技术的评估 105

12.4.2 部分最佳实践建议 106

第13章 灾难恢复展望——云灾备 107

13.1 关于云架构 107

13.2 基于云架构的灾难恢复 108

13.3 基于政务私有云实现灾难恢复 110

附录 111

附录一 灾难恢复应用案例 113

附录二 GB/T 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节选) 146

附录三 相关技术及产品一览表 162

附录四 缩略语 165

参考文献 168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