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今日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
  • 作 者:袁赛男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1096537
  • 标注页数:192 页
  • PDF页数:19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99 ≥19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本书依据及意义 1

二、研究现状述评 4

三、研究方法和学术目标 14

第一章 国家形象的概念界说 17

一、形象、国家与国家形象 17

(一)形象 18

(二)国家 20

(三)国家形象 22

二、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特征、类型 25

(一)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 26

(二)国家形象的特征 29

(三)国家形象的类型 32

三、国家形象的哲学审视 34

(一)时代与问题:世界历史与国家形象 34

(二)本源与派生:国家实在与国家形象 36

(三)客体能动性:国家形象研究的重要维度 38

(四)本我、自我、他我:国家形象的三重意蕴 40

(五)实践论层面:国家形象的型塑基础——互动实践 42

第二章 国家形象思想的历史梳理 44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国家形象思想 44

(一)老子:“小国寡民”的国家形象观 45

(二)孔子:“为政以德”的国家形象观 46

(三)韩非子:“奉法自强”的国家形象观 48

(四)唐代与清代:从“天可汗”到“东亚病夫” 51

二、西方哲学史上的国家形象思想 53

(一)古希腊时期 53

(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57

(三)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61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形象思想 6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和国”国家形象观 65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观 69

(三)毛泽东、邓小平的“新中国”国家形象观 72

第三章 国家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77

一、国家形象建设的逻辑必然性 77

(一)对权力政治理论的反思 78

(二)对国内社会秩序和国际实力竞争的反思 80

(三)对国家自我形象与外部他者形象(国民与国际)之间差异性的反思 83

二、国家形象建设的历史必然性 86

(一)战争与革命:建构国家形象的原初动议 86

(二)和平与发展:建构国家形象的自觉趋同 88

(三)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建构国家形象的必然抉择 90

三、国家形象建设的现实必然性 92

(一)全球化:国家形象建设的客观推力 92

(二)信息化:国家形象建设的强大助力 95

(三)民主化:国家形象建设的内在动力 97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现实反思 100

一、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100

(一)主权独立:“站起来” 100

(二)国富民安:“富起来” 103

(三)和平崛起:“强起来” 104

(四)社会和谐:“美起来” 106

二、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109

(一)国家形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109

(二)国家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 115

三、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现状的成因探究 120

(一)影响国家形象的认识主体因素 120

(二)影响国家形象的客观实在因素 124

(三)影响国家形象的认识媒介因素 127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未来战略 130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原则 131

(一)真实性、选择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31

(二)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35

(三)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138

二、国家形象战略基础:经济实力 140

(一)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 141

(二)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142

(三)经济实力与国家形象战略 143

三、国家形象战略提升:文化魅力 145

(一)文化与国家形象 145

(二)文化与国家形象塑造 147

(三)文化与国家形象战略 148

第六章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路径选择 152

一、国家形象定位 152

(一)国内形象定位 153

(二)国际形象定位 159

二、国家形象传播 163

(一)更新传播理念 164

(二)整合传播手段 168

三、国家形象修复 172

(一)增强危机信息的透明度 172

(二)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 175

(三)强化国家危机公关职能 176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1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