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传统思想的现代维度
  • 作 者:朱晓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0497080
  • 标注页数:319 页
  • PDF页数:327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7 ≥31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言 从传统到现代 1

上篇 传统思想的现代阐释 9

一 道家的思想文化渊源 9

(一)《易经》思想 10

(二)史官文化 14

(三)兵家传统 16

(四)原始道家 21

(五)氏族遗风 26

二 孔子的避世思想 29

(一)孔子的仕与隐 29

(二)孔子是隐士吗 32

(三)避世与孔子的“为政之道” 36

(四)孔子避世思想的批判 40

三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基本特征 43

(一)实践的辩证法 44

(二)独特的巫史文化渊源 46

(三)消极的辩证法 50

(四)辩证法与认识论、逻辑学的脱节 56

四 道家思想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 63

(一)自然主义 64

(二)“道通为一” 67

(三)自然无为 72

(四)知止知足 77

(五)尊重生命 82

五 “浙学”及其兴起 89

(一)“浙学”概念考 90

(二)“浙学”的兴起 94

六 陈傅良与永嘉学派的发展 100

(一)陈傅良的思想特质 100

(二)永嘉学派的思想史地位及其学派归属 105

七 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 112

(一)“道存于物”的世界观 113

(二)“理欲统一”的道德观 114

(三)“义利合一”的价值观 118

(四)“学为成人”的人生观 121

(五)富民强国的治道观 125

(六)陈亮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意义 128

八 叶适事功学说中的经济思想 132

(一)义利并存: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133

(二)本末并举: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目标 135

(三)理财富民:廉价政府的思想萌芽 139

九 王阳明的有为与无为 143

(一)王学的经世有为品格 144

(二)立体达用的逻辑构架 148

十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 156

(一)人性论假设和“自然权利” 157

(二)否定君权、张扬民权 159

(二)“道通为一” 67

(三)自然无为 72

(四)知止知足 77

(五)尊重生命 82

五 “浙学”及其兴起 89

(一)“浙学”概念考 90

(二)“浙学”的兴起 94

六 陈傅良与永嘉学派的发展 100

(一)陈傅良的思想特质 100

(二)永嘉学派的思想史地位及其学派归属 105

七 陈亮思想的特质及其意义 112

(一)“道存于物”的世界观 113

(二)“理欲统一”的道德观 114

(三)“义利合一”的价值观 118

(四)“学为成人”的人生观 121

(五)富民强国的治道观 125

(六)陈亮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意义 128

八 叶适事功学说中的经济思想 132

(一)义利并存: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133

(二)本末并举: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想目标 135

(三)理财富民:廉价政府的思想萌芽 139

九 王阳明的有为与无为 143

(一)王学的经世有为品格 144

(二)立体达用的逻辑构架 148

十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 156

(一)人性论假设和“自然权利” 157

(二)否定君权、张扬民权 159

(三)尊重生命、贵生养生 244

(四)超越死亡 248

七 传统文化中不道德现象的现代批判 255

(一)传统文化中的不道德现象 255

(二)不道德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262

(三)对重建和发展现代道德的启思 266

八 论作为经济伦理的诚信 272

(一)论诚信资本 272

(二)诚信的经济伦理功能 277

(三)中国现代经济伦理的构建 279

九 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 284

(一)科学与真理 284

(二)真理的相对性 286

(三)求真之道 288

(四)真理的源泉 292

(五)真理与价值 295

十 马一浮的国学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299

(一)国学教育的内容:六艺之学 299

(二)国学教育的方法:经典教育和人文教育 304

(三)国学教育的途径:书院教育 309

(四)国学教育的目的:培养“通儒” 313

后记 319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