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法概念的跨语际实践  苏联法在中国  1949-1958
  • 作 者:刘颖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1819826
  • 标注页数:224 页
  • PDF页数:24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0 ≥22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一、研究综述 1

(一)国家主义视角下的研究 2

(二)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研究 4

(三)文化主义视角下的研究 6

(四)本质主义视角下的研究 12

(五)多元视角下的研究 12

二、研究意义 16

(一)概念与法概念 16

(二)断代史的价值 22

三、研究方法 25

(一)旅行理论 25

(二)历史语义学 27

四、本书结构 32

第一章 苏联法概念的历史流变 37

一、前维辛斯基的法概念 38

(一)库尔斯基的“法”观念——法律是革命信念、行动、意识 38

(二)斯图契卡的法理论:法律是社会关系 47

(三)莱斯涅尔的法理论:法律基于意识 53

(四)帕舒卡尼斯的法理论:法律基于交换关系 58

二、维辛斯基的法理论——规范、工具、意志 71

(一)维辛斯基法理论的社会背景 71

(二)维辛斯基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建构与确立 72

(三)维辛斯基的法概念与法观念——苏联正统法概念的确立 79

三、后维辛斯基时期的法理论:修正、完善、发展 83

(一)杰尼索夫等人:冲击与回归 83

(二)卡列娃,苏达里科夫:因循与微调 89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植入苏联法概念的必然性与途径 94

一、一个思想障碍的扫除 94

(一)《六法全书》的废除 94

(二)《华北人民政府训令》的出台 97

(三)《共同纲领》的宣告 98

(四)司法改革 98

二、苏联模式的选取与接受 100

(一)全面接受苏联模式的原因 100

(二)接受苏联模式的现实成果 107

二、全面学习苏联法理论 108

(一)整合并创建法学教育基地为学习苏联法理论奠定基础 108

(二)译介苏联法理论、法概念的文献资料 111

(三)聘请苏联专家任教讲学直接传授苏联法理论 118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对苏联法概念的诠释 120

一、法概念方法论 121

(一)马克思的法学方法论 122

(二)中苏法概念方法论的共通之处 124

二、法概念之本质元素 126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辨析 127

(二)法和法律辨析 131

(三)阶级之辨 135

(四)统治阶级意志辨析 139

三、法概念之特征元素 147

(一)法律创制方式辨析 148

(二)法律规则中“义务、权利”的辨析 151

(三)法的国家强制性辨析 155

四、法概念之经济元素 158

(一)中西古典“经济”简析 161

(二)现代意义“经济”及经济决定论的兴起 162

(三)现代意义经济观和经济决定论在中国的形成 163

(四)选择性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之教条化、绝对化 165

五、法概念之目的元素 171

六、法概念与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 175

(一)中国资料的论述简介 175

(二)对“封建”认识趋同的根源探析 177

(三)列宁“封建”论对马克思“封建”论的偏离 178

第四章 反思与评析 181

一、法概念的共时性与历时性问题 182

二、法概念的物误读问题 183

(一)误读的不可避免性 183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184

三、概念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问题 193

(一)非亲属语言之间与亲属语言之间的影响 193

(二)可译性限度 194

四、概念的创造性解读 197

结语 201

参考文献 206

致谢 222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