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环境正义视阈下的环境弱势群体研究
  • 作 者:刘海霞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70786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环境弱势群体概述 1

第一节 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含义 2

一 环境弱势群体的叙述语境 2

二 环境弱势群体的概念探讨 4

三 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5

第二节 环境弱势群体的研究意义 8

一 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8

二 公平正义彰显的现实要求 9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9

四 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10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综述 11

一 国外研究综述 12

二 国内研究综述 17

三 对国内外以往研究的评价 22

四 推进环境弱势群体研究的初步构想 24

第四节 本书研究框架 26

一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意义 26

二 本书主要内容 30

三 主要研究方法 32

四 研究的不足之处 37

第二章 环境正义理论综述 39

第一节 环境正义理论溯源 39

一 环境运动的诉求 40

二 社会正义理论 42

三 社会生态学思想 46

四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48

五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50

第二节 环境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51

一 环境正义的含义 52

二 环境正义的必要性 54

三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非正义性 55

四 同心圆理论 56

五 环境正义的框架 59

六 环境正义的原则 60

第三节 环境正义再思考 61

一 环境正义的所指 61

二 环境非正义的表现 64

三 环境正义的基本要求 66

第三章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现状分析 69

第一节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基本类型 69

一 污染行业企业一线工人 69

二 污染企业周边居民 79

三 农村癌症高发区域居民 87

四 环境开发移民与生态保护移民 92

第二节 我国环境弱势群体的维权困境 98

一 采取维权行为的概率较低 98

二 依法维权行为效果不彰 101

三 非法维权行为面临制裁 104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维权困境的原因分析 105

一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不力 105

二 企业社会责任感欠缺 110

三 社会救助体系薄弱 112

四 环境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 113

第四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 114

第一节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状况 114

一 群体性事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 114

二 21世纪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概览 116

三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别 119

第二节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121

一 直接原因 121

二 深层原因 123

第三节 从环境群体性事件看环境弱势群体的诉求 126

一 停止环境侵权 127

二 合理分配环境风险 128

三 合理进行开发补偿 128

四 赋予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 129

第五章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国际经验 130

第一节 基本原则 130

一 健康优先原则 130

二 污染者付费原则 132

三 风险预防原则 133

四 赤道原则 135

第二节 具体政策 136

一 健康受害补偿 136

二 超级基金制度 137

三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139

四 公众参与制度 140

第三节 对国际相关政策的评价 142

一 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是首要的预防措施 142

二 行政救济可以弥补司法救济的不足 143

三 优化决策程序是避免环境不公的必要措施 144

四 成本效益分析弊端显现 145

第六章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147

第一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多元主体 147

一 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 148

二 环保部门加强作为 149

三 民政部门制订救助方案 150

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150

五 非政府组织提供多种援助 151

六 环境弱势群体有效维权 151

第二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 152

一 公民健康不受侵害原则 152

二 完全填补性的加害赔偿原则 154

三 直接快速的受害救济原则 155

四 培育可持续生活能力的受苦补偿原则 156

五 企业环保行为鼓励原则 157

六 环境弱势群体恶意行为预防原则 158

第三节 环境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 159

一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159

二 建立健全行政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162

三 设立环境基金 163

四 加强基层环境监管 164

五 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管理 165

六 深入推进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166

七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 166

结语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 168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168

一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168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69

三 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170

第二节 生态文明概念辨析 171

一 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 171

二 生态文明的历史地位 172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立场 174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目标 175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本路径 176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76

二 适度节制资本逻辑 178

三 完善基层环境民主 179

附录一 山东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181

附录二 山东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汇总 187

附录三 中国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204

附录四 中国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回答情况汇总 211

参考文献 235

索引 246

后记 251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