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佛教常识答问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佛教常识答问
  • 作 者:赵朴初著
  • 出 版 社:北京:华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7534856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3

佛教 3

法是什么 3

佛是神吗 3

佛的意义 5

如来佛 5

阿弥陀佛 5

南无佛 6

释迦牟尼的出生 6

蓝毗尼园遗址 6

释迦牟尼的幼年教养 7

出家以后 8

成佛遗迹 9

初转法轮 9

转法轮 10

初次说法之地 10

三宝 10

皈依 11

释迦牟尼教化的区域 12

涅槃 12

涅槃前后 12

舍利 13

塔 13

佛的涅槃日 14

涅槃的年代 14

创立佛教 14

中国 15

新兴国家特点 15

种姓制度 16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16

新兴国家的种姓制度 16

释迦 17

种姓矛盾 17

释迦牟尼时代 18

印度的社会制度 18

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利的关系 19

释迦牟尼和平民关系 20

诸法无常 21

百家争鸣的思想界 21

婆罗门教思想 21

反婆罗门教思想 23

佛教和各教派关系 23

佛法的基本内容 27

缘起 27

同时的互存关系 27

异时的互存关系 28

因果关系 28

缘起教义 29

缘起偈是谁作的 29

缘起论 30

缘起十一义 30

无造物主 30

佛教与无神论 31

无我 31

佛教与二元论 32

无动作义 33

无常 33

佛教与无常法则 34

因果相续 34

缘起理论 35

佛教与宇宙万有 35

法印 36

有漏皆苦 36

十二缘起 37

涅槃寂静 39

如何达到涅槃 40

厌世主义 41

大乘佛教 42

大乘小乘的分别 42

菩萨 43

六度 43

四摄 45

五明 45

大乘佛教的特点 46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46

佛经 47

结集 47

第六次结集 49

巴利文 50

记录佛经的文字 50

汉译、藏译佛教经典的来源 51

现有佛经的文字 51

世界佛经三大系 51

汉译三藏 52

汉文《大藏经》 52

藏文《大藏经》 53

藏文《大藏经》的刻本 53

巴利文三藏 54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57

出家 57

五乘教法与出家 57

阿罗汉 58

声闻乘 58

出家制度 58

佛教僧侣及其生活 60

学修的内容 60

佛教僧侣对在家佛教徒的义务 60

佛教的理想 61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 61

出家是否严格 62

人人要出家的国度 62

日本僧人的家室 63

和尚 63

喇嘛 64

僧尼 64

法师 64

活佛 65

僧王 65

僧伽教团 65

僧伽组织 66

羯磨制度 66

僧伽会议 67

僧伽组织与原始社会制度 67

现行的羯磨制度 67

丛林清规 68

僧众的礼节和生活习惯 68

僧众的长幼礼节 68

在家佛教徒的礼节 69

饮食问题 69

开戒条 70

吃「荤」与开戒 70

南方国家居士供饭礼节 71

比丘手不捉持银钱 71

僧人的衣服 71

僧人剃发 72

释迦牟尼的弟子 73

佛陀旁的比丘像 73

佛的弟子的遗迹 73

十八罗汉 74

五百罗汉 76

菩萨像 76

被当神崇拜的菩萨 76

四大名山 79

弥勒菩萨 79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85

印度佛教的历史概况 85

印度现今的佛教 85

印度佛教的重要阶段 85

原始佛教时期 85

部派分裂时期 87

判断是非的集会 88

戒律问题 88

部派分裂 88

各部派学说的不同 89

上座部和大众部 90

部派分裂时期的大事件 91

阿育王 91

是否有印度僧人来传教 92

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 93

阿育王对佛教的影响 93

第三次结集 94

排佛运动 94

南方佛教 95

迦腻色迦 95

其他部派情况 96

龙树 97

诸法实相论 97

大乘有什么发展 99

笈多王朝 99

无著和世亲 100

瑜伽系 100

三性三无性与龙树二谛 102

万法唯识 103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 103

变相的灵魂 104

瑜伽系的其他建树 104

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 105

密宗 106

真言陀罗尼 106

密宗佛像 107

密宗与婆罗门教 107

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108

印度佛教的复兴 108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113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113

佛教的传入 113

汉明帝的求法 113

佛教传入的海路途径 114

中国何时有出家佛教徒 114

佛经的翻译 115

汉代著名的翻译家 115

小乘学派与大乘学派 115

翻译对佛教的影响 115

道安法师 117

十诵律与四分律 117

鸠摩罗什 119

鸠摩罗什之后的翻译家 120

玄奘与真谛 121

唐僧与唐三藏 122

玄奘法师 124

从事佛典翻译的代表人物 125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127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27

中国佛教的宗派 127

三论宗 128

真俗二谛与中道实相 128

瑜伽宗 131

无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131

天台宗 132

五时 132

八教 132

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 133

贤首宗 133

五教 133

六相 134

十玄门 134

三观 134

禅宗 135

《楞伽》与《般若》 135

南宗与北宗 135

五家七派 138

参禅打坐 138

净土宗 139

律宗 139

戒律 140

小乘宗 140

密宗教义 141

三密瑜伽与本尊法 141

俱舍宗与成实宗 142

各宗的变化 142

近代佛教著名人物 144

近代著名高僧 145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146

西藏佛教的传入 146

西藏佛教的发展 146

巴利语系佛教 147

藏语系佛教的宗派 148

巴利语系佛教的宗派 148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149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作用 149

佛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149

佛教对中国文体的作用 151

佛教的建塔与造像 151

佛画艺术的类别 152

佛教音乐、天文、医药等技艺的传习 153

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成就 153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154

佛法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154

五乘佛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154

恶人能杀吗 155

人间佛教和成佛的关系 156

菩萨行 156

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 157

佛教的前途 158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