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渠爱雪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4123376
- 标注页数:243 页
- PDF页数:260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0 ≥24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4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6
1.2.1 国内外LUCC研究进展 6
1.2.2 国内外矿业城市研究进展 10
1.2.3 矿业城市——徐州市LUCC研究进展 11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1.4.1 研究目标 13
1.4.2 研究内容 13
1.4.3 技术路线 14
1.5 内容结构 14
2 研究区概况及遥感数据处理 17
2.1 研究区概况 17
2.1.1 研究区基本概况 17
2.1.2 矿业经济发展概况 18
2.2 数据基础及遥感数据处理 20
2.2.1 研究区范围 20
2.2.2 数据源 20
2.2.3 遥感数据处理工作平台及技术路线 22
2.2.4 遥感数据预处理 23
2.2.5 遥感影像解译 26
2.2.6 矢量图的生成及建库 31
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 32
3.1 矿业城市基本内涵 32
3.2 中国矿业城市发展及理论研究意义 33
3.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5
3.4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理论研究 42
3.4.1 分析方法——成因分析法 42
3.4.2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系统层次关系辨识 42
3.4.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作用机制理论框架 44
3.5 本章小结 53
4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研究 55
4.1 技术流程及研究方法 55
4.1.1 技术流程 55
4.1.2 研究方法 56
4.2 结果分析 60
4.2.1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变化强度 60
4.2.2 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 62
4.2.3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70
4.3 本章小结 85
5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 87
5.1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分析 88
5.1.1 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均衡度 88
5.1.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89
5.1.3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计算及分析 90
5.1.4 用地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关系分析 92
5.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93
5.2.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及研究数据基础 93
5.2.2 研究方法 93
5.2.3 工业用地空间分析 95
5.2.4 居住用地空间分析 104
5.2.5 商服用地空间分析 113
5.2.6 工业、居住及商服用地空间格局对比分析 122
5.2.7 工业、居住及商服用地空间格局关系分析 130
5.3 本章小结 131
6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 133
6.1 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定量研究方法及研究主要内容 133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3
6.1.2 主要定量评价方法 136
6.1.3 驱动力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138
6.2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实证研究 139
6.2.1 自然因素影响 139
6.2.2 矿产资源影响 139
6.2.3 经济人文因素影响 145
6.2.4 驱动力因素系统综合影响的定量研究 152
6.3 本章小结 179
7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182
7.1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182
7.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及应用 182
7.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183
7.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185
7.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196
7.2.1 生态足迹理论及应用 196
7.2.2 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197
7.2.3 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202
7.2.4 生态盈余(或赤字)计算与分析 204
7.3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206
7.3.1 景观生态理论及应用 206
7.3.2 结果与分析 208
7.4 本章小结 212
8 总结与研究展望 214
8.1 总结 214
8.2 主要创新 217
8.3 不足与展望 219
参考文献 220
附表 232
后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