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李云吾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0199924
- 标注页数:280 页
- PDF页数:288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8 ≥28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
一、现实背景及意义 1
二、课程创生的现实依据 2
三、学科课程创生研究的理论基础 4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其目标 6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6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6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6
第二章 学科课程创生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8
一、学科课程创生教师的文化理念 8
(一)教育技术下学科课程创生的文化内涵 8
(二)教师文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约 8
二、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10
(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负面影响 10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13
(三)教育信息化下的传统教师文化与创新文化走向融合 22
三、学科课程创生研究的客观因素分析 25
(一)学校制度文化对教学研究的支持 25
(二)课堂管理中视觉文化的人文魅力 30
(三)教师同伴德性文化的构建 33
四、教师文化和教师创生教学相生发展 37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文化的更新 38
(二)教师文化的演变催促了教师创生能力的发展 40
第三章 课堂观察是学科课程创生的依据 45
一、课程创生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孵化作用 45
(一)课程创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 45
(二)学科课程创生的文化解读 46
(三)课程创生形成教师自觉的反思 53
(四)课程创生萌生教学观念的转变 55
二、课堂观察为创生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58
(一)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角度观察 58
(二)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角度观察 64
(三)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角度观察 70
(四)从学生课外探究实践的角度观察 79
(五)从课堂教育教学现象的角度观察 86
(六)从课堂情感目标实现的角度观察 92
(七)从教师教材图像使用的角度观察 95
(八)从教师教材文体处理的角度观察 102
第四章 学科课程创生的有效教学策略 108
一、课程创生的理论分析 108
(一)课程创生“创生什么?” 108
(二)课程创生“怎样创生?” 109
(三)“课程创生为了什么?” 116
二、学科课程创生的课堂教学实践 117
(一)回路教学——从孤立知识到纵横联系 117
(二)文本再造——从崇拜教材到标新立异 121
(三)导图变式——从粗读教材到文本精读 128
(四)迁移教学——从依赖教材到生活世界 132
(五)目标转换——从呆板预设到机智教学 138
(六)整合教学——从单一教材到多元整合 145
(七)文本解读——从显性理解到隐性意识 151
(八)课堂教学——从教材文本到现实彰显 157
第五章 学科课程创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63
一、课程创生对教师自身角色的确切定位 163
(一)教师角色的功能 163
(二)教师角色的作用 169
二、创生教学促进教师有效利用资源 172
三、课程创生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提高 174
四、创生教学促进教师之间有效教研 178
(一)“同课异构”显风格 178
(二)“主题教研”享智慧 183
五、课程创生的前提是尊重教材 189
(一)地理知识在《历史与社会》中的作用 189
(二)《历史与社会》中地理知识教学的策略 192
六、课程创生特别关注教学细节 193
(一)课堂观察关注细节的价值 193
(二)从什么角度观察课堂细节 194
七、课程创生要关注学生作业 196
(一)提倡学术性作业 197
(二)理性家庭作业 200
(三)科学命制习题 204
(四)尝试校本作业 206
八、课程创生促进教师德性内涵发展 210
(一)教师德性遗失的现象分析 210
(二)基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德性的探讨 213
九、课程创生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17
(一)课堂对抗文化的表现 217
(二)教师与学生产生对抗的原因 219
(三)转换对抗文化为合作文化的策略 221
十、创生教学中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相生互动发展 224
第六章 创生教学的典型教学设计 229
一、《地形多样》的教学设计 229
(一)目标分析 229
(二)学情分析 229
(三)教材分析 230
(四)教学过程 230
(五)教学反思 232
二、《母亲河》一节的教学设计 233
(一)教材分析 233
(二)教学思路和设想 234
(三)教学过程 234
(四)总结 238
三、《秦岭—淮河分南北》的教学设计 239
(一)教材分析 239
(二)教学目标 239
(三)教学重、难点 240
(四)教学设想 240
(五)教学过程 240
(六)教学反思 245
四、《人口警钟须长鸣》的教学设计 245
(一)教材分析 245
(二)教学目标 246
(三)教学重难点 246
(四)教学过程 246
(五)教学反思 250
五、《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的教学设计 252
(一)教材分析 252
(二)教学目标 252
(三)教学思路 253
(四)教学过程 253
第七章 学科课程创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258
一、《关于城中村村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 258
二、《莫让虚荣心左右自己》 261
三、《透视市场商品打折的动机》 264
四、《温州水资源调查报告》 266
第八章 学科课程创生的研究成果论证分析及其后续研究 270
一、主要研究结论分析 270
二、后续研究 272
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