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 作 者:魏秦;王竹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2157082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上篇 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的思考与方法 3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 3

1.1.1 研究缘起 3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1.2 国内外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 7

1.2.1 国外地区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7

1.2.2 国内地区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与评述 14

1.2.3 问题思考与研究定位 24

1.3 地区营建体系的概念 25

1.3.1 地区营建体系的概念界定 25

1.3.2 概念解析 27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8

1.5 本章小节 29

2 地区营建体系生成生长的要素构成 30

2.1 自然生态要素 30

2.1.1 气候 30

2.1.2 地形地貌 35

2.1.3 自然资源 36

2.2 经济与技术要素 37

2.2.1 经济因素 37

2.2.2 技术因素 40

2.3 社会文化因素 43

2.3.1 民俗文化 43

2.3.2 家庭结构与社会制度 45

2.3.3 价值观与审美观 46

2.4 整体把握地区营建体系的生成生长构成要素 47

2.5 本章小节 48

3 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演进机制 49

3.1 地区营建体系的进化 49

3.1.1 生物进化 49

3.1.2 地区建筑进化 50

3.2 防避——原生的地区营建体系 51

3.2.1 原生的地区营建体系 51

3.2.2 干阑建筑营建体系 54

3.2.3 地区建筑的特化 55

3.3 适用——自律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 55

3.3.1 自律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 55

3.3.2 徽州地区营建体系 62

3.3.3 地区传统营建体系的发展困境 62

3.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 63

3.4.1 聚落形态 64

3.4.2 住居形态 64

3.4.3 营建技术 64

3.5 本章小节 65

4 多维视野下的地区营建体系的理论建构 66

4.1 地区建筑原型的建构 66

4.1.1 原型批评理论的阐释 67

4.1.2 地区建筑原型的解析 68

4.1.3 原型对地区营建体系研究的意义 70

4.2 地区营建体系的“地域基因”理论与方法 72

4.2.1 “地域基因”的概念 72

4.2.2 地域基因的特征与规律 76

4.2.3 地域基因的诊治与识别 79

4.2.4 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80

4.3 控制论下的系统方法论 80

4.3.1 系统论、控制论及相关理论概述 81

4.3.2 以控制论下的系统方法论研究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意义 83

4.3.3 以控制论下的系统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营建体系的演进特征 84

4.4 生态学原理与智慧 87

4.4.1 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 87

4.4.2 生态学理论对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意义 88

4.4.3 环境生态学 90

4.4.4 生态工程学 90

4.5 地区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学理论 91

4.5.1 建筑形态学 91

4.5.2 数学的拓扑几何学原理 91

4.5.3 地区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学研究 94

4.6 关于地区营建体系评价的方法 100

4.6.1 地区营建体系评价的思考 101

4.6.2 地区营建体系的评价方法 102

4.7 本章小节 105

下篇 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建构 109

5 黄土高原窑居营建体系的要素构成 109

5.1 黄土高原的历史演变与生态变迁 109

5.2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110

5.2.1 地形地貌特征 110

5.2.2 土壤特征 111

5.2.3 气候特征 111

5.2.4 植被 112

5.2.5 矿产资源特征 112

5.3 黄土高原的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迁 112

5.3.1 黄土高原的农业结构 112

5.3.2 黄土高原的工业结构 113

5.3.3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114

5.4 村镇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社会文化的更新 114

5.4.1 人口状况 114

5.4.2 乡村人口流动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分化 115

5.4.3 传统社会组织的消解与经济组织的兴起 115

5.4.4 农村家庭结构的转化与功能的演变 116

5.4.5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观念的更新 117

5.5 本章小节 119

6 窑居营建体系生成生长的地域基因 120

6.1 传统窑居聚落形态类型与空间特征 120

6.1.1 黄土高原窑居聚落形态类型与空间特征 120

6.1.2 黄土高原原生窑居的类型与空间特征 120

6.2 原生窑居营建体系“地域基因”的诊治与识别 123

6.2.1 原生窑居地域优势基因的挖掘整理 123

6.2.2 原生窑居地域劣势基因的诊治与识别 129

6.3 绿色窑居“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131

6.3.1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地域基因”的重组与整合 132

6.3.2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133

6.4 本章小节 133

7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表征与机理 135

7.1 绿色窑居住区的系统分析 135

7.2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调控机制 138

7.3 本章小节 140

8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形态拓扑群 141

8.1 拓扑形态变化与菜单式的形态模型 141

8.2 绿色窑居独院的拓扑形态转换 142

8.2.1 绿色窑居独院的拓扑同胚原型 142

8.2.2 绿色窑居独院的动态弹性空间形态拓扑群 142

8.2.3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被动式对策的体系化 150

8.2.4 绿色窑居独院的节能空间形态拓扑群 154

8.2.5 绿色窑居生物气候界面形态拓扑群 161

8.3 绿色窑居基本生活单位的形态拓扑群 177

8.3.1 庭院经济与基本生活单位的拓扑变换 177

8.3.2 绿色窑居基本生活单位空间布局的形态拓扑转换 179

8.4 绿色窑居聚落的形态拓扑群 180

8.4.1 地形与窑居聚落的形态拓扑变换 181

8.4.2 以适灾与节水为目的组织公共基础设施 183

8.5 本章小节 184

9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技术集成 185

9.1 地域材料与营建技术 185

9.1.1 地域材料 185

9.1.2 地域材料的前景展望 186

9.2 窑居结构与构造形态 186

9.3 绿色窑居营建体系的技术改进 187

9.3.1 地基处理技术 187

9.3.2 砖石砌筑技术 188

9.3.3 拱模制作技术 189

9.3.4 窑顶覆土技术 189

9.3.5 窑顶植被恢复技术 189

9.3.6 地沟做法 190

9.4 本章小节 190

10 枣园——从“原生窑洞”走向“绿色窑居”的建设实证 191

10.1 示范点概况 191

10.2 枣园绿色住区示范点建设实施目标 192

10.2.1 实施总目标 192

10.2.2 实施目标细则 193

10.3 枣园绿色住区示范点建设实施内容与指标 194

10.4 规划设计构思 195

10.4.1 总体规划布局 195

10.4.2 土地利用规划 196

10.4.3 道路交通系统 196

10.4.4 居住生活系统 197

10.4.5 绿色窑居设计 197

10.4.6 绿化系统 198

10.4.7 空间景观 198

10.5 枣园绿色住区建设实施的进展 200

10.5.1 新型窑居住宅建设和旧窑改造 200

10.5.2 公建、基础设施新建与改造 201

10.5.3 新技术推广应用 202

10.6 本章小节 202

结论 204

参考文献 208

后记 215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