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邹志生,王惠中编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60934716
- 标注页数:260 页
- PDF页数:274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74 ≥2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独特性 1
一、书法——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 1
二、书法——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2
三、书法——自我修养的最佳形式之一 2
第二节 学习书法的意义 3
一、有利于工作生活 3
二、有利于提高素质 3
三、有利于身心健康 3
第三节 怎样学好书法 4
一、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4
二、深悟博览,丰富学养 4
三、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5
四、学习前人,继承传统 5
第二章 书体简介 7
第一节 书法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7
第二节 书体简介 9
一、篆书 9
二、隶书 11
三、楷书 12
四、行书 17
五、草书 20
第三章 文房四宝简介 23
第一节 笔 23
一、笔的分类 23
二、笔的选择 23
三、笔的保养 24
第二节 墨 25
一、墨的分类 25
二、墨的选用 25
第三节 纸 25
一、纸的分类 25
二、纸的选用 26
第四节 砚 26
一、砚的分类 26
二、砚的选用 26
第四章 临帖方法 27
第一节 选好范本,多临好帖 27
一、择师而从之 27
二、好帖当良师 27
三、选宜己好帖 27
第二节 遵循规律,讲究步骤 28
一、读帖 28
二、临帖 28
第三节 先求入帖,后求出帖 29
一、“入帖”承先 29
二、“换帖”求深 29
三、“出帖”创新 30
第五章 笔法 31
第一节 用笔 31
一、用笔的原则 31
二、用笔的要领 32
第二节 执笔方法 32
一、写字姿势 32
二、执笔方法 33
第三节 运笔技法 35
一、继承传统,正确运笔 36
二、辩证用笔,调和求妙 38
第六章 楷书 41
第一节 永字八法 41
第二节 楷书的书写法则 42
一、楷书笔画的书写法则 42
二、楷书偏旁部首的书写法则 62
三、楷书的结构法则 73
第七章 行书 106
第一节 由楷书向行书转化的法则 106
一、一字诀窍 106
二、五项原则 107
三、八个方法 108
第二节 行书的特点及书写注意事项 111
一、行书的特点 111
二、行书书写的注意事项 119
第三节 米芾《蜀素帖》临习 120
一、《蜀素帖》简介 120
二、《蜀素帖》点画及结构法则 120
第四节 黄庭坚《松风阁》临习 140
一、《松风阁》简介 140
二、《松风阁》点画及结构法则 140
第八章 隶书 158
第一节 隶书的风格特点 158
一、汉隶的特点 158
二、汉隶的风格 162
第二节 隶书的书写法则 162
第九章 篆刻 198
第一节 篆刻史概述 198
第二节 篆刻的主要材料及器具 199
一、材料 199
二、器具 199
第三节 篆刻技法 200
一、篆法 201
二、章 法 201
三、刀法 202
第四节 临摹与创作 203
一、临摹 203
二、创作 204
第五节 边款镌刻与拓制 205
一、边款简介 205
二、刻款步骤与技法 206
三、边款拓制的方法与步骤 208
第十章 创作与创新 209
第一节 内容选择 209
一、诗文精粹 209
二、愉情达意 209
三、健康向上 209
第二节 章法安排 210
一、幅面格式 210
二、分行布白 214
三、题款用印 216
第三节 推陈出新 218
一、精研妙悟 219
二、继承传统 219
三、循法出新 220
第十一章 书法欣赏 222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形式美 222
一、挥运自如用笔美 222
二、五彩相宜墨色美 225
三、千变万化线条美 227
四、协调整合结构美 230
五、谋篇布局章法美 232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神韵美 237
一、风情各异气质美 237
二、抑扬起伏韵律美 240
三、异彩纷呈风格美 242
第三节 书法作品的文辞美 244
一、纪事述史,文辞优美 245
二、阐理论事,深刻睿智 245
三、律己诲人,修养德行 246
四、诗词歌赋,学养高深 246
第四节 如何欣赏书法 247
一、书体归类 247
二、风格辨别 248
三、问师追祖 248
四、琢磨技巧 248
五、品评得失 249
第五节 现代名家作品示范 249
参考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