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陈昆仑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535324
- 标注页数:140 页
- PDF页数:150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50 ≥14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国外研究情况概述 3
1.1.2 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3
1.2 研究设计 4
1.2.1 研究对象 4
1.2.2 研究方法与数据 6
1.3 研究框架 9
1.3.1 核心内容 9
1.3.2 技术路线 9
第2章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
2.1 城市环境议题 11
2.1.1 环境议题的兴起 11
2.1.2 城市-环境关系的理论探讨 12
2.1.3 城市环境问题的特点 13
2.1.4 城市环境问题研究方法 14
2.1.5 城市地理学的关注 15
2.2 城市环境问题与人文因素 15
2.2.1 城市环境问题的效应 15
2.2.2 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16
2.2.3 城市环境问题的应对 19
2.3 城市水环境问题与人文因素 21
2.3.1 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析 21
2.3.2 城市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化 22
2.3.3 城市水环境问题与城市代谢 24
第3章 广州水体形态演化 26
3.1 数据说明 26
3.1.1 数据来源 26
3.1.2 数据处理 27
3.1.3 精度评价 27
3.2 研究结果 28
3.2.1 水域面积变化 28
3.2.2 岸线长度变化 28
3.2.3 形状指数变化 31
3.3 特点讨论 33
3.3.1 总体特点 33
3.3.2 减少部分 34
3.3.3 增加部分 35
3.4 本章小结 37
第4章 广州水体水环境质量演化 38
4.1 监测点和数据 38
4.1.1 监测点位置 38
4.1.2 数据来源 39
4.1.3 数据说明 39
4.2 研究结果 40
4.2.1 珠江广州段水环境质量 40
4.2.2 城市河涌水环境质量 45
4.2.3 城市湖泊水环境质量 49
4.3 特点分析 50
4.3.1 总体演化态势 50
4.3.2 监测指标差异 51
4.3.3 空间分布差异 51
4.4 本章小结 52
第5章 广州水体环境演化中的不同行为主体解析 53
5.1 不同行为主体及其角色 53
5.1.1 双重角色的城市政府 53
5.1.2 直接作用者——企业和个人 58
5.1.3 关键的监督者——媒体 63
5.1.4 渐进的指引者——法规 65
5.1.5 力薄的保护者——民间社会 68
5.1.6 更高层次相关者 72
5.2 作用机制 73
第6章 广州水体环境演化的人文因素动力及机制 75
6.1 人文驱动因素 75
6.1.1 工业化 75
6.1.2 城市化 82
6.1.3 其他因素 92
6.2 驱动机制 96
6.2.1 打破旧有平衡 96
6.2.2 建立新的平衡 97
6.3 机制总结 98
第7章 五眼桥涌地区案例 99
7.1 研究说明 99
7.1.1 案例区选择 99
7.1.2 研究方法和资料 99
7.2 五眼桥涌地区河涌环境演化 100
7.2.1 河涌形态变化 100
7.2.2 河涌水环境的变化 103
7.3 河涌环境演化动力——人类活动变迁 104
7.3.1 社会生产层面的人类活动变迁 104
7.3.2 居民个人生活层面的人类活动变迁 106
7.4 五眼桥涌地区人-河关系演进解析 108
7.4.1 亲密和谐阶段(1987年以前) 110
7.4.2 对立隔离阶段(1987—2003年) 110
7.4.3 重塑波动阶段(2003年至今) 111
7.5 本章小结 112
第8章 东濠涌地区案例 113
8.1 案例说明 113
8.2 东濠涌演变历程 114
8.2.1 形态演化 114
8.2.2 水环境变化 116
8.2.3 功能变迁 118
8.3 主要作用主体 120
8.3.1 政府主导 120
8.3.2 民众参与 124
8.4 作用机制 125
8.4.1 旧有平衡 125
8.4.2 打破旧平衡 126
8.4.3 建立新平衡 126
8.5 本章小结 127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128
9.1 本书主要结论 128
9.2 本书主要成果 128
9.3 研究展望 129
参考文献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