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十堰市土壤志pdf电子书下载 > 农业科学
十堰市土壤志
  • 作 者:十堰市土壤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十堰市土壤普查办公室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标注页数:242 页
  • PDF页数:25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3 ≥24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土壤形成的条件 1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

一、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

二、母岩、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

三、地形地貌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5

四、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6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7

一、水利条件 7

二、耕作制度 7

三、肥料结构的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9

四、平整土地 10

五、治坡治沟 10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 12

一、粘化过程 12

二、有机质积累过程 13

三、耕作热化过程 14

四、潴育过程 15

第三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17

第一节 土壤分类 17

一、分类原则和依据 17

二、土壤的命名 20

三、土壤分类系统 21

第二节 土壤分布 25

一、土壤的区域分布 25

二、土壤垂直分布 26

三、各街办、乡、镇、土类、亚类和分布概况 28

第四章 土壤各论 29

第一节 水稻土土类 29

一、水稻土的分布及其形成特点 29

二、淹育型水稻土 30

三、潴育型水稻土 41

四、潜育型水稻土 50

第二节 潮土土类 53

一、潮土的分布及其形成特点 53

二、潮土亚类 54

第三节 石灰(岩)土土类 75

一、石灰(岩)土的分布及其形成特点 75

二、棕色石灰土亚类 76

第四节 黄棕壤土类 81

一、概述 81

二、黄棕壤亚类 83

三、山地黄棕壤亚类 96

四、黄棕壤性土 105

第五节 土壤的发生和演变 170

第五章 土壤肥力状况 172

第一节 土体构型 172

一、水稻土的土体构型 172

二、旱地土壤的土体构型 175

第二节 土壤物理性状 176

一、土壤水分状况 176

二、土壤质地 177

三、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180

第三节 土壤酸碱度 181

第四节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183

第五节 土壤养分状况 185

一、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状况 185

二、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状况 188

三、土壤中全钾和速效钾状况 191

四、土壤微量元素 193

第六节 主要土壤类型的基本农化性状 194

第七节 各乡、镇、街办土壤养分级面积百分数 196

第六章 土壤资源及其评价 198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构成及其特点 198

一、土地资源的构成 198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 199

第二节 土壤资源及评价 204

一、土壤资源的特点 204

二、土壤类型及分布 204

三、土壤资源面积量算 205

四、土壤资源质量评价 208

第七章 低产土壤类型和改良利用措施 214

第一节 侵蚀型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214

一、侵蚀型土壤的成因及分布 214

二、低产原因 219

三、改良利用措施 220

第二节 冷浸低产田的改良利用 221

一、成因及类型 222

二、冷浸田低产原因及改良利用 222

第三节 过砂、过粘型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 225

一、砂土的改良利用 225

二、粘重土的改良利用 226

第八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228

第一节 分区原则和命名 228

一、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228

二、分区系统和命名 228

第二节 分区概述 229

一、中部河谷平地潮土、潮土田、菜、稻培肥区 229

二、北部低山丘陵、黄棕壤、黄棕壤性土粮特治冷改土区 231

三、中南部低山黄棕壤性土,牧特粮水土保持改良区 233

四、南部中山、高山黄棕壤性土、山地黄棕壤林特防止士壤侵蚀区 234

附件:十堰市土壤普查工作总结 237

十堰市土壤普查工作人员名单 242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