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pdf电子书下载 > 历史地理
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
  • 作 者:于秋兰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08124295
  • 标注页数:273 页
  • PDF页数:30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04 ≥27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研究对象: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1

二、历史视野下的政协会议 3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6

第一章 国家转型与制度变革 14

第一节 概念 14

一、何谓国家转型 14

二、国家转型的启动 17

三、国家转型的路径 20

四、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几个研究视角 22

第二节 转型危机与国家转型的早期探索 26

一、王朝国家:中国传统政治 27

二、转型危机:紧迫性与复杂性 32

三、晚清五十年的制度变革 37

四、民国早期的革命与变革 46

本章小结 55

第二章 国共两党国家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62

第一节 政党与国家转型 63

一、政党:主导国家转型的重心 63

二、民国早期的政党生态 66

三、党治国家:孙中山的理论 69

四、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转型 71

第二节 国民党的实践:党国?军国? 74

一、党国早期(1924—1928)的政治制度 75

二、南京国民政府:党国到军国 79

第三节 延安道路:共产党的转型实践 84

一、苏维埃时代:1924—1934 85

二、“延安道路”:共产党的“党国” 93

本章小结 104

第三章 前奏:第三方力量与宪政逻辑的回归 113

第一节 国民党的困境 113

一、以党治国的主体:“主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114

二、党治的阶级基础:国民党代表谁的利益 115

三、国民党:以苏俄建党模式改组的政党 116

第二节 宪政民主与制度变革:第三方力量的国家想象 118

一、第三方力量的形成 118

二、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 119

三、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与第三方力量的政治主张 121

四、美国的影响与战时第二次宪政运动 124

第三节 “联合政府”口号的三方解读 126

一、“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 126

二、国民党:还政于民而非还政于党 128

三、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视野下的党派联合 130

四、第三方力量:现实与理想 133

本章小结 134

第四章 政协会议的发起:政治角力的平衡 138

第一节 背景与政协会议的雏形 138

一、政协会议召开的三大背景:历史、主体和文化 139

二、联合政府与党派会议:中共的关键词 142

第二节 国共两党的政治博弈 146

一、赫尔利调处下的国共两党 146

二、短暂的共识:政治咨询会议 151

三、国共各自部署第二套方案 155

第三节 重庆谈判:确定召开政协会议 157

一、中苏条约的政治意义 158

二、重庆谈判:国共重回协商轨道 161

第四节 马歇尔使华与政协召开前的政治生态 164

一、杜鲁门声明:美国的中国转型方案 164

二、后重庆谈判时期的国共两党与第三方力量 166

三、政协会议召开前的政治生态——以国民党为重点 169

本章小结 174

第五章 政协会议的召开:制度变革推动国家转型 180

第一节 政协会议的性质:制宪会议 180

一、人选:多元政治力量的表现 180

二、议题:构建国家的基本内容 182

三、政协会议是什么 186

第二节 协商与博弈:政协会议的过程 190

一、政府改组:一党训政到多党联合 192

二、施政纲领:专政向民主的过渡 197

三、军队问题:军党分离与军政分离 199

四、国民大会:旧代表与新格局 202

五、宪法草案:总统制到内阁制 207

本章小结 211

第六章 政协决议的落空:重回武力逻辑 217

第一节 政协会议对国家转型的制度设计 217

一、协议体现的制度目标 218

二、协议达成的转型程序 221

三、政协会议后的社会评价 223

第二节 “和平民主新阶段”的稍纵即逝 225

一、国民党的反弹:六届二中全会 225

二、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 229

三、政协决议流产 234

第三节 政协会议失败的原因 238

一、统治集团与既得利益 238

二、政治结构:两极而非多元 242

三、零和博弈的政治文化 245

四、外力与内在的紧张 247

本章小结 249

结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意义 257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1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