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活着,干嘛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活着,干嘛
  • 作 者:范训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5325293
  • 标注页数:267 页
  • PDF页数:282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2 ≥26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活着,曾经让人莫衷一是 1

第一节 活着,有哪些困惑 1

一、对人生本质的疑惑 1

二、对一些行为的不解 4

三、对社会环境的忧虑 6

四、对自我处境的困惑 9

第二节 人生困惑的形成过程 12

一、双重身份与人生困惑 12

二、身份转换与生活变味 14

三、引起生活变味的因素 17

四、对生活变味的思考 20

第三节 应对人生困局的必备武器 22

一、不可或缺的全面人生观 22

二、全面人生观的社会作用 24

三、“为什么活”与“怎样活” 27

四、“怎样活”的解答与全面人生观 30

第四节 典型的消极人生观及其反思 32

一、“生活就是随性活着” 32

二、“生活就是为了自己” 35

三、“生活就是为了追求xx” 37

四、消极人生观的根源及其反思 39

第五节 典型的积极人生观及其启示 41

一、“活着就是为了下一代” 41

二、“活着就是为了信仰” 43

三、“活着就是为了别人” 46

四、所有人生观的共同启示 48

第二章 活着,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52

第一节 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是天赋权利 52

一、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是人类天性 52

二、人类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的特点 55

三、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是人类的天赋权利 58

第二节 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只是奢望 61

一、天赋权利的长期扭曲 61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是特权 63

三、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秘而不宣 66

四、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让人不知所措 69

第三节 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进步 72

一、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科技发展 72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生活水平提高 74

三、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认知水平提升 77

四、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进步 80

第四节 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83

一、满足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无时不在 83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的差异表现 86

三、宗教信徒的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89

四、无私奉献者的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91

第五节 人人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给我们的启示 94

一、要保护个人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的权利 94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必须靠自己 96

三、“追求”与“享受”一致 99

四、个人追求的决定作用 101

第三章 享受生活,不可独善其身 104

第一节 享受生活的认定原则 104

一、个人追求与实际效果 104

二、享受生活的特征和要素 107

三、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 109

四、享受生活的实现条件 112

第二节 享受生活的制约因素 115

一、制约享受生活的自然因素 115

二、制约享受生活的宏观环境 117

三、制约享受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 120

四、制约享受生活的家庭背景 122

第三节 科学与文化在享受生活的作用 126

一、社会科学的作用 126

二、自然学科的作用 128

三、传统文化的作用 131

四、口头文化的作用 134

第四节 享受生活,要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137

一、与家人的关系 137

二、与亲友的关系 140

三、与同事的关系 143

四、与陌生人的关系 145

第五节 享受生活,要正确处理“现在”与“梦想”的关系 149

一、把握现在与长远追求 149

二、享受生活与健康长寿 152

三、享受生活与社会关注 154

四、享受生活与自然保护 157

第四章 享受生活,必须承担责任 160

第一节 承担责任的定义与认定 160

一、承担责任的具体含义 160

二、承担责任的演变过程 162

三、承担责任的具体形式 165

四、承担责任的取舍和认定 168

第二节 人人承担责任的实现原则 171

一、人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171

二、“各负其责”原则 174

三、“责权相应”原则 177

四、“上行下效”原则 179

第三节“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 182

一、“承担责任”与“享受生活”紧密关联 182

二、只承担责任不享受生活的缺陷 184

三、只享受生活不承担责任的危害 187

四、“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的相互促进 190

第四节“享受生活,承担责任”的全面人生观 193

一、对已有人生观的分析 193

二、兼顾“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的全面人生观 196

三、“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的合理顺序 198

四、树立全面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200

第五节 如何培养全面人生观 203

一、培养全面人生观的社会力量 203

二、培养全面人生观的家庭力量 205

三、培养全面人生观的自身力量 208

四、培养全面人生观要避免的误区 211

第五章 人人落实全面人生观,社会才能和谐 215

第一节 具有全面人生观的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215

一、自立公平的处事原则 215

二、周到体贴的家庭生活 218

三、平等的人际关系 221

四、独立担当的社会关切 224

第二节 高素质公民决定的行政管理 226

一、高素质公民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226

二、高素质公民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229

三、高素质公民对文化政策的影响 231

四、高素质公民对政府执政方式的影响 234

第三节 高素质公民所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 237

一、高素质公民确立的文化规范 237

二、高素质公民确立的经济体制 240

三、高素质公民确立的国家管理体系 243

第四节 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模样 245

一、自然本身的和谐状态 245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247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 250

四、个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253

第五节 实现社会和谐的充要条件 256

一、人人树立和捍卫全面人生观 256

二、各群体的全面参与和相互监督 258

三、全面公平的社会体系 261

四、稳定协调的周边环境 264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