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范振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6841474
- 标注页数:279 页
- PDF页数:29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91 ≥27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绪论 1
1.1 转喻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1.2 选题意义 6
1.2.1 理论意义 6
1.2.2 实践意义 7
1.3 本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8
1.3.1 研究对象 8
1.3.2 研究目标 8
1.3.3 研究方法 9
1.4 组织结构 11
1.5 本章小结 12
第2章 转喻研究述评 13
2.1 国外转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2.1.1 转喻的修辞学研究 13
2.1.2 转喻的语言学研究 15
2.1.3 转喻的认知研究 20
2.2 国内转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4
2.2.1 古代的转喻研究 34
2.2.2 近代的转喻研究 35
2.2.3 当代的转喻研究 37
2.3 本章小结 42
第3章 转喻的界定与分类 43
3.1 转喻的界定 43
3.1.1 转喻界定的关键问题 43
3.1.2 本书对转喻的界定 57
3.2 转喻的分类 74
3.2.1 转喻的修辞学分类 75
3.2.2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分类 77
3.2.3 本书对转喻的分类 79
3.3 本章小结 91
第4章 转喻生成的认知特征与基本功能 93
4.1 转喻生成的认知特征 93
4.1.1 人本关照 93
4.1.2 动态构建 97
4.1.3 生动形象 99
4.1.4 无意识性 102
4.1.5 语境依赖 104
4.2 转喻生成的基本功能 108
4.2.1 认知功能 108
4.2.2 人际功能 112
4.2.3 修辞功能 120
4.3 本章小结 122
第5章 认知机制之一:部分—整体转喻的生成 123
5.1 部分—整体转喻 124
5.1.1 整体代部分转喻 124
5.1.2 部分代整体转喻 125
5.2 模拟语义学与部分—整体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 127
5.2.1 模拟语义学 129
5.2.2 模拟语义学与部分代整体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 139
5.2.3 模拟语义学与整体代部分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 142
5.3 部分—整体转喻生成机制的案例剖析:间接回指 146
5.3.1 间接回指的研究现状 147
5.3.2 间接回指的分类 148
5.3.3 间接回指的转喻认知机制 153
5.3.4 案例小结 159
5.4 本章小结 160
第6章 认知机制之二:种—属转喻的生成 161
6.1 种—属转喻 161
6.1.1 以种代属转喻 161
6.1.2 以属代种转喻 164
6.2 具身范畴理论与种—属转喻生成认知机制 166
6.2.1 具身范畴理论 167
6.2.2 具身范畴理论与以种代属转喻生成认知机制 170
6.2.3 具身范畴理论与以属代种转喻生成认知机制 174
6.3 种—属转喻生成机制的案例剖析:同语 177
6.3.1 同语的研究现状 178
6.3.2 同语的分类 179
6.3.3 同语的转喻认知机制 186
6.3.4 案例小结 199
6.4 本章小结 199
第7章 转喻生成的认知分布 200
7.1 情境化认知与认知分布 201
7.2 认知分布的必要性 206
7.2.1 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 206
7.2.2 交际的自我中心倾向 210
7.2.3 短时记忆的局限 212
7.3 转喻认知在情境中的分布 218
7.3.1 转喻认知在交际者之间的分布 218
7.3.2 转喻认知在物理语境中的分布 225
7.3.3 转喻认知在现场事物布局中的分布 234
7.3.4 转喻认知在社会中的分布 240
7.3.5 转喻认知在文化中的分布 252
7.3.6 转喻认知在语言中的分布 256
7.4 本章小结 259
第8章 结语 261
8.1 本书总结 261
8.2 主要创新点 265
8.3 不足之处 266
8.4 未来研究展望 266
8.5 本章小结 267
参考文献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