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投资者法律保护、政治关联与经济后果研究
  • 作 者:许年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631709
  • 标注页数:231 页
  • PDF页数:24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3 ≥23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第一节 “法与金融”研究述评 1

一、“法与金融”兴起的理论背景 2

二、“法与金融”研究的主要内容 20

三、“法与金融”研究存在的问题 26

四、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第二节 政治关联与公司财务研究述评 35

一、政治关联的定义与度量 35

二、政治关联的影响因素 36

三、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38

四、政治关联对公司财务政策与行为的影响 42

五、国内研究现状 45

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47

第二章 投资者法律保护:中国实际与国际比较 48

第一节 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国际比较 48

一、LISV构建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指数 48

二、Pistor构建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指数 51

三、Spamann构建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指数 54

第二节 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中国实际 56

一、中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立法层面 56

二、中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执法层面 68

第三节 投资者法律保护:中国与世界的比较 7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72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的现状与特征 74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的基本概况 74

一、政治关联定义与数据来源 74

二、我国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基本概况 75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的基本特征 79

一、按不同职位统计政治关联情况 79

二、按最终控制人性质统计政治关联情况 89

三、按关联高管是否来自公司注册地统计政治关联情况 91

四、按不同地区统计政治关联情况 93

五、按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位统计政治关联情况 97

第三节 本章小结 99

第四章 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控制权私利关系的实证检验 101

第一节 控制权私利的定义和度量 103

一、控制权私利的定义 103

二、控制权私利的分类 104

三、控制权私利的度量 105

第二节 控制权私利相关文献综述 106

一、控制权私利的主要研究问题 106

二、LLSV的相关研究 106

三、其他相关研究综述 107

四、国外经典文献估计的控制权私利水平 109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11

一、样本的选取 111

二、样本期间的划分 112

三、法律分值的设定 112

四、变量的定义与检验模型的设定 112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115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15

二、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对控制权私利影响的检验结果 117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20

第五章 政治关联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关系的实证检验 122

第一节 中国民营企业及其政治关联的制度背景分析 124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25

一、政治关联与公司投资行为 125

二、政治关联、融资约束与投资不足 126

三、政治关联、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 126

第三节 研究设计 127

一、研究样本 127

二、研究设计 128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133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33

二、回归结果分析 135

三、稳健性测试 14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47

第六章 政治关联与投资者法律保护执法效率关系的实证检验 151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53

一、政治关联与违规查处及时性的关系 153

二、政治关联与违规公司高管离职的关系 154

三、政治关联与违规处罚公告市场反应的关系 155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56

一、样本数据 156

二、变量的选择和度量 158

三、检验模型 163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163

一、政治关联与违规查处及时性 164

二、政治关联与违规公司高管变更 167

三、政治关联与违规处罚公告市场反应 171

四、稳健性检验 17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97

第七章 主要结论、贡献和启示 198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198

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贡献 201

第三节 研究启示、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203

二、不足之处 204

三、未来研究方向 205

参考文献 207

致谢 231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