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占俊英,方齐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774420
- 标注页数:250 页
- PDF页数:264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4 ≥25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摘要 1
一、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三)经济环境的再认识 21
(四)发展理论的更新 25
(五)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28
(一)现代厂商理论的简单回顾 31
二、农业产业组织及其绩效 31
(二)农业产业组织的内涵 38
(三)从制度观点看农业产业组织 49
(四)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变迁及农业劳动力转移 54
(五)我国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及其绩效 68
三、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就业 77
(一)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和类型 77
(二)农业技术进步效应 87
(三)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历史回顾和作用 92
(四)农业技术选择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97
四、不同的农业产业组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就业 116
(一)农业组织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互动 116
(二)农业组织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119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123
(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130
(五)农业产业组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一个调查 139
五、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及其转移的动力类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形式及内涵 143
(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弊端 152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 163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动力类型 171
(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188
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组织及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202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211
(三)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前景展望 229
七、结论 234
(一)基本结论 234
(二)未解决的问题和展望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