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民国时期史学三题pdf电子书下载 > 历史地理
民国时期史学三题
  • 作 者:刘永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7747942
  • 标注页数:152 页
  • PDF页数:16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63 ≥15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篇 历史编纂学的转型 2

第一章 清遗老的精神寄托:清史馆与《清史稿》的纂修 2

第一节 复古思潮与清史馆之设 2

第二节 《清史稿》的编纂过程 4

第三节 清遗老政治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6

第二章 国家意志在修史领域的弱化:民国国史馆的多舛命运(1912—1949) 9

第一节 新旧交织:国史馆初设无功(1912—1917) 9

第二节 政学转换:国史馆降格为国史编纂处(1917—1927) 12

第三节 筹而未设:停留在政策层面的国史馆(1927—1937) 15

第四节 保存史料:战火淬炼下的国史馆筹备委员会(1937—1946) 18

第五节 复古“正统”:国史馆政治属性的强化(1946—1949) 22

第三章 “历史完形论”的提出与实践:周谷城的中外通史编纂 26

第一节 以“新史学”为主旨的通史编纂理论 26

第二节 以新纪事本末体维护“历史自身之完整” 28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和借鉴 31

第四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 33

第四章 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 36

第一节 《白话本国史》:开创中国通史编纂的新纪元 37

第二节 《吕著中国通史》:通史编纂的全新尝试 42

第三节 通史编纂经验在断代史中的成功运用 46

中篇 “新史学”的演进 52

第一章 重写20世纪史学史的思考:以“新史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52

第一节 对梁启超史学前后期关系的重新界定 52

第二节 新史学从思潮向流派的转型 55

第三节 新史学流派的学术主旨 58

第二章 20世纪“新史学”流派对史书体裁的综合创造 62

第一节 “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 62

第二节 寓传统体裁的精华于近代章节体之中 64

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与典志体的大胆糅合 68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学者治史的新境界 71

第一节 “新史学”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批评 71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理论的深化 74

第三节 诸多领域的启发性运用 77

第四章 “五四”以后“新史学”的延续:萧一山的史学思想及清史编纂新论 81

第一节 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博通的治史风格 81

第二节 中西交融下史学理论的新探索 84

第三节 “以义为全书之精神所在” 87

第四节 政治、经济、文化均衡诠叙 89

第五节 运用章节体编纂大型史书的成功范例 91

第五章 卫聚贤与“新史学” 95

第一节 鲜明的进化史观和强烈的经世色彩 95

第二节 跨学科治史方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99

第三节 对中国史学史的较早探索 103

第六章 陆懋德《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 109

第一节 两份目录之差异 109

第二节 以史书编纂为主线梳理中国史学的演进脉络 111

第三节 中西史学比较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14

下篇 经史关系的变迁 119

第一章 谢无量经学思想略论 119

第一节 以现代哲学、文学理念统摄经学的尝试 119

第二节 融经入史:开拓经典研究的新方法 123

第三节 浓郁的“信古”风格 128

第二章 以史治经: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 131

第一节 以史学治经学,以史学统一经学 131

第二节 以进化论为指导、注重因果与联系的治史特色 136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达到学术研究新境界 145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