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
  • 作 者:杨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8530
  • 标注页数:274 页
  • PDF页数:28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4 ≥27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大文学史观”与贾平凹的评价问题 1

第一节 超越“现代性”视域 3

第二节 融通“大传统”与“小传统” 9

第一章 文学史的“故事类型”与贾平凹评价的限度 17

第一节 文学史“重写”的限度 18

一、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 20

二、“寻根文学”的限制 21

三、可以被“重写”的文学史 23

第二节 “宏大叙事”与“被遮蔽的意义” 25

一、文学史言说的难度 26

二、规避“宏大叙事” 28

三、未曾“去蔽”的“意义” 30

第三节 现代性与文化性情的感性迷醉 31

一、“现代性”理论的局限 33

二、《废都》与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问题 36

三、“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抵牾 41

第四节 文化困厄的审美救赎 45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隐忧 46

二、“人文精神大讨论”与“《废都》现象” 49

三、文化困厄的审美救赎 57

四、文学史的“故事类型” 64

第二章 从中国文学“大传统”出发的思与言 67

第一节 从“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67

一、《周易》智慧与道家的历史阐释学 69

二、崇阴尚柔与人物性格的复杂展开 76

三、从“人”“地”之道到言“天”之境 83

第二节 《红楼梦》“影响的焦虑”和境界的再生 89

一、目光的“政治”和小说的伦理学 92

二、“无限的实”,抑或“无限的虚” 99

三、生命悲感与时间之喻 108

四、境界的再生 115

第三节 文体、笔法与古典的遗韵 123

一、作为文体家的小说家 124

二、“闲笔”的意味 132

三、古典传统的心性与韵致 137

第四节 超越“启蒙”意义上的“乡土叙事” 144

一、超越“启蒙”意义上的“乡土叙事” 146

二、“中国之心”及其叙事话语 156

第三章 中国古典思想世界与文本境界的开显 163

第一节 天人之际:《老生》与中国古典思想世界 163

一、历史叙事中的讽喻 164

二、民族本真形象的价值参照 171

三、天人之际 175

第二节 “桃源”原型与道家美学 181

一、《老生》的闲笔 181

二、“桃源”的原始典型 183

三、无言而永在的“沉静” 185

第四章 小说诗学的古典特征 193

第一节 本土经验、现代意识与中国气派 193

一、融合本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文学自觉 194

二、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认同 199

三、中国经验与国家形象 204

第二节 “水”与贾平凹的小说诗学 207

一、“水之性”与“文之道” 209

二、“水”的诗学:苏东坡、沈从文和贾平凹 215

第三节 “全息”与现实主义的可能 220

一、古典文脉接续的难度 221

二、《红楼梦》中的“历史文化全息图像” 224

三、《周易》精神与小说世界的生成 227

四、克服“古今中西之争”的局限 234

结语 贾平凹研究:向新的可能性敞开 239

一、研究方法的进一步说明 239

二、贾平凹研究:一个延展性的论题 244

三、两个有待展开的重要论题 246

参考文献 249

一、专著类 249

二、论文类 259

后记 269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