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 作 者:缑文学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043403
  • 标注页数:176 页
  • PDF页数:18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6 ≥17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海内外的相关研究 4

一、海外对于社会学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6

二、国内关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9

第三节 研究方案 23

一、研究思路 23

二、研究方法 24

三、特色及创新之处 26

四、核心概念 27

第二章 早期中国社会学对本土化的贡献 33

第一节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的贡献 35

一、孙本文对社会学中国化议题的提出 36

二、孙本文对理论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 36

三、孙本文对应用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 39

四、孙本文对社会学学科中国化的贡献 41

第二节 社区学派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的贡献 44

一、在教学实践中倡导社会学中国化 44

二、社会学中国化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 46

三、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实施 49

四、中国社会学突出人才的培养 5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问题上的探索 54

一、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55

二、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 59

三、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调查 64

四、马克思主义学派对于欧美社会学派的批判 68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学对本土化的探索 76

第一节 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学的特殊本土化 76

一、对社会学工作者的改造 77

二、对社会学的“改造” 79

三、撤销社会学的原因分析 81

第二节 取消期的中国社会学 83

一、社会学的重提 83

二、社会学中断期的社会学家 8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确立 89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 89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92

三、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特点 94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97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97

一、早期的模仿移植阶段 98

二、20世纪30—40年代的最初的本土化努力阶段 99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简单拒斥阶段 100

四、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重建阶段 101

五、当前的理论综合阶段 103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中的理论品质 104

一、中国社会学的实用品质 104

二、中国社会学的实证品质 108

三、中国社会学的人文品质 112

四、中国社会学的反思品质 115

第三节 理论自觉的再认识 119

一、理论自觉的内涵及其来源 120

二、提高理论自觉的必要性及其路径 121

三、理论自觉的内在动力 123

第四节 从理论自觉到社会学学术生态的“美美与共” 125

一、什么是社会学学术生态的“美美与共” 125

二、中国社会学学术生态的现状与问题 127

三、增强理论自觉,促进学术生态的“美美与共” 128

第五章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130

第一节 中国社会学的当代现状 130

一、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130

二、中国社会学的学派 132

三、中国社会学的当代格局 13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研究特点 137

一、中国社会学主要研究国内问题 137

二、中国社会学创造自己理论的信心不足 139

三、中国社会学重视农村问题研究 141

四、对社会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 142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反思 143

一、中西社会学关系的再评判 143

二、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历史反思 147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52

第一节 基本结论 152

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伴随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始终 152

二、社会学本土化是学术自觉的表现 153

三、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原创力与想象力 155

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56

五、中国社会学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 157

第二节 未尽的讨论 158

参考文献 160

后记 175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