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罗俊华责编;张翼飞,殷亚迪译者;(美)斯蒂芬·卡尔博格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20
- ISBN:9787208163188
- 标注页数:337 页
- PDF页数: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 ≥33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全书导论 1
第一部分 重构主题 11
导论 11
第一章 马克斯·韦伯对理性的分类:理性化历史进程的分析基础 15
第二章 观念的“动态自主性”对社会学家是否重要?马克斯·韦伯论彼世救赎宗教的起源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群体的形成 45
第三章 世界观对过去与现在的影响:马克斯·韦伯论一个被忽视的社会学概念 75
第二部分 韦伯的因果分析模式 97
导论 97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过去与现在恒久而紧密的交织 101
第五章 宏观比较:防范措施(precaution)、可能性、成就与限制 119
第六章 理论框架与因果方法论 137
第三部分 重构韦伯作品的重要进展:儒教、种姓制度与古犹太教的兴起与发展 151
导论 151
第七章 儒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153
第八章 印度种姓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73
第九章 古代以色列一神教的兴起与发展 187
第四部分 应用韦伯Ⅰ:深层文化的重要性 203
导论 203
第十章 禁欲新教的遗产和美国人的独特性:美国的政治文化 205
第十一章 现代公民身份的文化根基 215
第五部分 应用韦伯Ⅱ:多因果分析与脉络——遇合分析 237
导论 237
第十二章 文化悲观主义的起源和扩张:20世纪早期德国公私领域间的关系 239
第十三章 当代联邦德国的文化和对工作的定位:一项韦伯式的型构分析和比较分析 261
第六部分 结论:把韦伯带回 299
附录Ⅰ社会诸领域在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中心地位:维尔纳·桑巴特的挑战 299
附录Ⅱ马克斯·韦伯的情感社会学:一个初步分析 307
参考文献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