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批评的召唤  文学启示与主题思考
  • 作 者:史言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31695
  • 标注页数:382 页
  • PDF页数:39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93 ≥38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自序 1

第一章 绪言:从“古宅之喻”谈起 1

第一节 心智接近文学的自然步骤 2

第二节 “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行家”? 6

第三节 重提文学研究“两隔” 9

第四节 由“主题词模式”看“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 12

辑一 身体思辨 21

第二章 论身体、意识及文学想象 21

第一节 对“身体”及“心—身”问题的反思 21

第二节 意识之谜:难以跨越的鸿沟 24

第三节 身体感:意识研究的关键 27

第四节 诗学想象:介于“心—身”之间的认识之路 33

第三章 试析台湾新诗身体论述的缺憾 47

第四章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与疾病隐喻 56

第一节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 57

第二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社会隐喻 62

第三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军事隐喻 66

第四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道德隐喻 72

辑二 嗅觉书写 91

第五章 文学中的嗅觉书写:两种阐释模式的思考与重构 91

第一节 反思“感知—嗅觉—记忆”阐释模式 92

第二节 建构“身体感—嗅觉—想象”言说体系 100

第三节 作为“身体感”书写的“嗅觉意象”及其审视原则 115

第六章 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 120

第一节 余诗1950年以前及50年代的嗅觉意象 123

第二节 余诗60年代的嗅觉意象 129

第三节 余诗70年代的嗅觉意象 138

第四节 余诗80年代的嗅觉意象 146

第五节 余诗90年代及90年代至今的嗅觉意象 155

第七章 “泥香”与“土香”的辩证:论余光中诗歌的大地梦想 166

第一节 余光中笔下的“泥土之香”:三位一体式嗅觉书写 167

第二节 “泥”与“土”:关于大地的两种想象 174

第八章 从嗅觉书写到迷宫叙事:朱天文、村上春树小说的比较分析 194

第一节 “干草”及其气味:《世纪末的华丽》之嗅觉书写 195

第二节 “芳草”之香:从《挪威的森林》到《下午最后一片草坪》 200

第三节 迷宫叙事与嗅觉之旅:从深井原型到气味差异 204

第四节 嗅觉意象的开源功能与想象的二维四向动力模式 220

辑三 孤独心态 229

第九章 陈染小说的孤独感研究:以《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为例的文本细读 229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230

第二节 孤独的个体:陌生的“狗” 239

第三节 孤独的群体:“香烟”与女性 245

第四节 孤独的空间:死亡作为归宿 255

第十章 沮丧与孤独的色彩空间:闻一多、郑愁予诗歌“黑”、“白”特质下的孤独意识 265

第一节 色彩、空间与孤独感主题 266

第二节 闻一多、郑愁予诗歌的色彩测量 272

第三节 一个命题的提出 277

第四节 第一步论证:世纪末的异化与孤独 277

第五节 第二步论证:色彩人格特性反映出沮丧与孤独的关系 288

第六节 第三步论证:黑与白的孤寂空间 295

附辑 313

附录一 《神雕侠侣》的场景与叙事研究:以杨过、小龙女“聚散模式”为焦点 313

附录二 《梦断西湖》的互文性刍议 327

附录三 书评二则 337

毫芒雕刻·诗小情长——《张默小诗帖》 337

灵偃蹇兮·神话复兴——《我敢读希腊罗马神话人名》 340

主要征引资料 343

一 作家作品 343

二 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82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