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金融危机  成因、背景与后果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
  • 作 者:(英)阿德利安·巴克莱(AdrianBuckley)著;王年咏译
  • 出 版 社: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5413803
  • 标注页数:434 页
  • PDF页数:45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51 ≥43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2007—2008年金融危机回顾 1

1.1引言 1

1.2美好时光 1

1.3新的贷款模式 3

1.4定时炸弹滴答作响 4

1.5定时炸弹引爆 6

1.6为何无人预见? 8

1.7夺命狂奔 9

1.8 2007—2008年金融危机大事年表 12

第2章 政府与金融危机 21

2.1引言 21

2.2外部性 23

2.3政府监管 24

2.4经济干预 25

2.5财政赤字 25

2.6需求管理 28

2.7货币政策 29

2.8财政政策 34

2.9院外游说 34

2.10小结 37

第3章 个人理财、住房与金融危机 39

3.1引言 39

3.2住房 42

3.3抵押借贷 46

3.4信用卡和其他个人债务 51

3.5养老金 51

3.6住房市场反击 52

第4章 银行的业务 54

4.1引言 54

4.2银行业概述 54

4.3商业银行 57

4.4投资银行 57

4.5银行持股公司 60

4.6《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60

4.7中央银行 62

4.8资产—负债错配 63

4.9银行的奖金文化 64

4.10银行的奖金文化与标准下降 67

4.11银行奖金的风险与收益含义 69

4.12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70

4.13道德风险 72

4.14最后贷款人 73

4.15影子银行系统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73

第5章 次级贷款的贷放人与借款人 75

5.1引言 75

5.2《社区再投资法案》 77

5.3次贷放款业务 79

5.4次贷放款的暖昧经济学 80

5.5结构化投资机构与特殊目的公司 83

5.6抵押贷款再打包 84

5.7信用评级机构 87

第6章 信用违约互换与有毒资产 91

6.1引言 91

6.2信用违约互换的运作 94

6.3信用违约互换市场的驱动力 97

6.4相关性与信用评级 100

6.5真相大白 104

第7章 银行贷款与控制系统 110

7.1引言 110

7.2商业银行常规的信贷准则 111

7.3信贷控制系统 115

7.4在险值与风险管理 118

7.5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123

第8章 金融监管 125

8.1引言 125

8.2金融服务监管的必要性 126

8.3资本充足性与流动性 127

8.4最后贷款人 128

8.5存款保险 129

8.6加强监管与放松监管 130

8.7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131

8.8英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133

8.9欧元区的金融监管 140

8.10国际金融监管 141

8.11大而不倒 142

8.12盯市计值法 142

第9章 经济周期、繁荣、萧条、泡沫与欺诈 146

9.1引言 146

9.2繁荣、萧条与泡沫 149

9.3欺诈与骗局 154

9.4查尔斯·庞兹 155

9.5伯纳德·麦道夫 158

9.6庞氏骗局何以崩塌 164

第10章 金融理论 166

10.1引言 166

10.2收益与现金流 167

10.3市场有效性 168

10.4有效市场假说 170

10.5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71

10.6风险与不确定性 175

10.7风险管理模型与正态分布 176

10.8期权 179

10.9行为金融学 182

10.10结论 186

第11章 其他学术理论 190

11.1引言 190

11.2文化与顺从 190

11.3利己主义 198

11.4超额奖金 201

11.5数理经济学 205

11.6创造性破坏 207

11.7海曼·明斯基的远见 209

11.8奥地利经济学派 211

11.9折中的观点 212

11.10利己主义的小结 213

第12章 美国的银行倒闭案例 215

12.1引言 215

12.2案例12—1贝尔斯登破产 216

12.3案例12—2雷曼兄弟公司 222

12.4案例12—3美国国际集团 234

12.5案例12—4房利美和房地美 240

第13章 英国的银行倒闭案例 246

13.1引言 246

13.2案例13—1北岩银行 247

13.3案例13—2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 258

13.4案例13—3苏格兰皇家银行 265

第14章 欧洲的银行倒闭案例 273

14.1引言 273

14.2案例14—1富通集团 274

14.3案例14—2瑞士联合银行集团 280

14.4案例14—3冰岛的银行业 285

14.5案例14—4爱尔兰的银行业 294

第15章 大萧条 306

15.1引言 306

15.2喧嚣的20世纪20年代 307

15.3华尔街股灾 312

15.4大萧条来袭 315

15.5金本位制 319

15.6富兰克林·D.罗斯福 321

15.7简要总结 322

第16章 危机的政府响应 327

16.1引言 327

16.2美国的响应 328

16.3英国的响应 330

16.4欧元区的响应 333

16.5总救助的规模 340

第17章 主要启示和待决议程 347

17.1引言 347

17.2金融危机 347

17.3对政府的启示 352

17.4对银行业的启示 354

17.5对监管者的启示 355

17.6对家庭借款者的启示 356

17.7对学者们的启示 356

17.8待决议程 357

后记 371

1.导言 371

2.《多德—弗兰克法案》 371

3.欧洲银行业的压力测试 374

4.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要求 375

5.爱尔兰银行的最新动向 376

6.欧元区危机 377

7.结束语 378

注释 380

术语汇编 395

译者后记 432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