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塔里木盆地  西北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 作 者:齐普生,李靓如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811405903
  • 标注页数:128 页
  • PDF页数:14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7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49 ≥12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研究历史 2

1.2.2 前人研究成果 2

1.2.3 研究区中存在的问题 6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7

1.3.1 研究内容 7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8

1.3.3 技术路线 9

1.4 本专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9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2.1 区域构造格架 11

2.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构造体系 11

2.2.1 南天山西段新生代冲断系统 13

2.2.2 西昆仑帕米尔新生代冲断系统 15

2.2.3 费尔干纳侏罗纪断裂系统 18

2.3 地层系统 20

2.3.1 元古界 20

2.3.2 古生界 22

2.3.3 中生界 23

2.3.4 新生界 25

第3章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结构分析 27

3.1 前陆冲断带研究的理论与进展 27

3.1.1 研究历史 27

3.1.2 断层相关褶皱几种类型 27

3.1.3 三种复合式构造类型 29

3.1.4 研究方法 30

3.1.5 前陆冲断带分类 31

3.1.6 中国西部前陆冲断带研究现状 31

3.2 控制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形成的地质因素分析 34

3.2.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地层层序的分布特点 34

3.2.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地层厚度变化特征 35

3.2.3 区域滑脱层的分布 38

3.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地表构造特征 40

3.3.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南缘边界分布 40

3.3.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剖面特征 40

3.3.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地表构造特征描述 43

3.4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变形及构造模型分析 44

3.4.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构造变形分区 44

3.4.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部地区的剖面结构分析和构造模型 45

3.4.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中部地区的剖面结构分析和构造模型 50

3.4.4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西部地区的剖面结构分析和构造模型 54

3.5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平面结构分析 59

3.5.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部地区各次级断片的平面形态分析 65

3.5.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冲断系统的拟三维结构分析 68

3.6 小结 71

第4章 西昆仑帕米尔冲断系统结构分析 72

4.1 平面构造单元简述 72

4.2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及背驮盆地 73

4.2.1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的地层系统和几何学特征 73

4.2.2 乌泊尔逆冲推覆带的剖面结构分析 74

4.3 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的构造样式 78

4.3.1 帕米尔逆冲扩展顺序 78

4.3.2 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的剖面结构分析 79

4.4 小结 83

第5章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主要冲断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分析 85

5.1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85

5.1.1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裂系统 85

5.1.2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陷盆地结构分析 85

5.1.3 库孜贡苏侏罗纪断陷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历史分析 91

5.1.4 库孜贡苏断陷盆地东西向缩短量及收缩率 91

5.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新生代演化历史分析 91

5.2.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的变形时间 92

5.2.2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部的剖面演化 93

5.2.3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中部的剖面演化 94

5.2.4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东、中部地区的缩短量及缩短速率 97

5.3 帕米尔冲断系统新生代演化历史分析 97

第6章 南天山与帕米尔两个冲断系统的空间关系分析 100

6.1 南天山西段冲断带与外帕米尔冲断带浅层对接 100

6.1.1 西部地区构造接触关系 100

6.1.2 中部地区构造接触关系 104

6.1.3 东部地区构造接触关系 107

6.1.4 小结 110

6.2 南天山造山带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深层岩石圈的对接 110

6.2.1 地形地貌特征 111

6.2.2 地震活动性分析 112

6.2.3 地震剖面分析 114

6.2.4 小结 117

第7章 结论 118

参考文献 120

购买PDF格式(7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