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国尚师位  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
  • 作 者:(韩)柳银珠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802547667
  • 标注页数:244 页
  • PDF页数:27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70 ≥24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释奠礼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形成与特征 1

第一节 释奠礼——“先圣孔子之祀”的形成 1

一、先秦释奠礼的含义 1

(一)宗庙祭祀 2

(二)学校祭祀 2

二、孔子之祀的释奠礼 4

(一)孔子之祀的肇始:春秋时代 4

(二)孔子之祀的国家祀典化:汉朝 5

(三)孔子之祀的释奠化:魏晋南北朝 9

三、释奠礼——“先圣孔子之祀”的定型:唐朝 16

(一)孔子主享之位的确立 17

(二)皇帝主祭之位的确立 19

第二节 释奠礼的特征 23

一、天下通祀 23

(一)庙学制的形成 24

(二)庙学制的推广与释奠礼的“遍天下” 27

二、完善的儒家圣贤附祭制度 31

(一)附祭制度的渊源与附祭孔门弟子的肇始 31

(二)附祭对象的构成及制度的完善 34

三、由宗教底蕴衍生的教育功能 38

(一)释奠礼的宗教性底蕴 38

(二)教育理想的具象化功能 41

第二章 释奠礼在韩国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45

第一节 释奠礼在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 45

一、释奠礼的初传 46

(一)高句丽、百济:受容释奠礼的可能性 46

(二)新罗:释奠礼的受容与举行 48

二、释奠礼制度的确立:高丽太祖—毅宗时期 56

(一)庙学制的建立与释奠礼制度的初步建设 57

(二)从祀制本土化的开端与中国文庙制的进一步接受 61

(三)释奠礼的完善与国家祀典化 65

三、释奠礼制度的衰败 69

(一)“政”、“学”危机与释奠礼的衰败:武臣政权与抗蒙时期 69

(二)释奠礼复兴的努力及其有限的结果:元干涉期与高丽末期 74

第二节 释奠礼在新罗、高丽时代的特征 85

一、在多元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85

(一)以天神信仰与佛教为主的宗教环境下的局限性:新罗时代 86

(二)宗教多元化政策之下的局限性:高丽时代 93

二、唐朝、北宋道统意识的反映 106

(一)释奠礼与道统意识的关系 107

(二)反映唐与北宋道统意识的理由 118

第三章 释奠礼在韩国朝鲜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125

第一节 释奠礼在朝鲜时代的演变 125

一、释奠礼制度的重整 126

(一)释奠礼制度的初定 126

(二)释奠礼制度的完善 137

(三)释奠礼制度的确立 147

二、释奠礼从祀制的本土化 153

(一)道学发展与从祀 153

(二)朋党政治与从祀 163

(三)尊朱斥王与从祀 174

三、释奠礼制度的扩展 181

(一)启圣祠的国家祀典化 181

(二)本国儒贤的增祀 186

第二节 释奠礼在朝鲜时代的特征 198

一、释奠礼与科举的结合:谒圣试的形成与实施 198

(一)释奠礼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198

(二)谒圣试的形成与实施 203

二、书院祭享的实行 206

(一)书院及书院祭享的形成 206

(二)书院祭享的意义 209

结语 212

附录 216

一、《高丽史》“酌献文宣王视学仪” 216

二、《高丽史》“仲春中秋上丁释奠仪” 217

三、《世宗实录·五礼》“王世子释奠文宣王仪” 221

四、《世宗实录·五礼》“有司释奠文宣王仪” 225

五、《国朝五礼仪》“文宣王朔望奠仪” 228

六、《国朝五礼仪》“文宣王先告事由及移还安祭仪” 229

七、《国朝五礼仪》“州县释奠文宣王仪” 231

八、《太学志》“启圣祠” 233

九、《太学志》“四贤祠” 234

参考文献 235

后记 243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