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
  • 作 者:于志刚,于冲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348222
  • 标注页数:329 页
  • PDF页数:34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0 ≥32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三网融合视野下网络犯罪的评价模式 1

一、三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刑法关切 1

二、三网融合视野下传统刑法面临的挑战和司法困境 11

三、三网融合背景下刑法罪名适用的扩张解释 18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数据的财产化与刑法保护 36

一、“大数据”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征 37

二、关于建立“大数据”刑法保护体系的必要性思索 41

三、刑法保护“大数据”的现有罪名体系及其缺憾 47

四、关于构建“大数据”刑法保护体系的思考 51

第三章 信息时代的口袋罪与消减思路 64

一、引言:从一起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件谈起 64

二、信息时代的新生口袋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66

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口袋化”的司法乱象及其本质反思 71

四、自然推论:盲目扩大“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适用范围的批判 80

五、当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口袋化”的消减思路 85

第四章 网络犯罪“资助”行为及其入罪化思路 91

一、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出现及其内涵 91

二、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现状及其危害性 95

三、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现有制裁模式及其本质思考 99

四、网络犯罪“资助”行为的刑法制裁模式的合理构建 103

第五章 网络诽谤行为的规律分析与处置思路 112

一、网络诽谤行为的背景因素和当前特点 113

二、以100个随机案例为基础的网络诽谤的现状分析 124

三、网络诽谤行为的罪刑评价体系及其缺憾 136

四、他山之石:网络诽谤域外处置模式的考察与借鉴 148

五、网络诽谤行为防治策略的体系化思考 153

第六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困境及其解决 173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及其危害性评价 174

二、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现有刑法制裁体系及其立法本质 186

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司法争议与困境 190

四、现行刑法视野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名的扩张性解释 195

五、侵害个人信息犯罪的后续行为:身份盗窃行为的刑法应对 204

第七章 网络空间中的商标“冒用”行为与立法对策 216

一、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出现及其内涵 216

二、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类型考察与特征剖析 224

三、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传统罪名评价体系及其局限性 233

四、刑法介入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理论考察 240

五、面对虚拟空间的自我跟进:网络商标“冒用”行为的刑法回应 245

第八章 制裁流氓软件的罪名体系与未来方向 254

一、流氓软件的类型及其危害性 254

二、现行刑法应对流氓软件的罪名体系及其困境 260

三、流氓软件的刑法评价思路及其限度 267

第九章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滞后与解决思路 273

一、“定量标准滞后”问题的现状和回顾性梳理 274

二、“定量标准滞后”的司法对策模式及其经验总结 281

三、信息时代定量标准确立的理论基础及其考察 287

四、“定量标准滞后”问题的理性解决方案 289

第十章 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思路及未来方向 295

一、网络犯罪态势的回溯性思考:网络犯罪之刑法对策的基础分析 296

二、我国当前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其缺憾 304

三、网络犯罪的基本刑事立法对策及其路径选择 314

四、司法实践视野中网络犯罪的应对思路 321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