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王思义主编;刘雪梅,贺立萍,杨春晖副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51704137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8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 1
一、文明发端 1
二、地理环境 3
三、以农立国 4
四、血缘遗存 5
五、人文取向 6
第一章 生存样态 9
一、劳动生产 9
(一)农耕劳作 10
(二)市商贸易 12
(三)手工行业 13
二、科技活动 15
(一)天文历算 16
(二)中医药学 18
(三)四大发明 20
三、日常生活 20
(一)衣 21
(二)食 22
(三)住 24
(四)行 26
第二章 社会思潮 29
一、滥觞于易 29
(一)智慧之源 29
(二)人文因子 30
(三)象数与义理 31
二、子学争鸣 32
(一)天人关系 33
(二)中和之论 34
(三)善恶之辩 35
三、经学一尊 36
(一)经学的缘起 36
(二)今古文之争 37
(三)经学的衰落 38
四、玄学风度 39
(一)玄学释名 39
(二)形成发展 40
(三)人的主题 40
(四)人生哲理 41
五、佛学融透 41
(一)佛教的输入与流传 42
(二)“六家七宗”的般若观 42
(三)佛教在南北朝的渗透 44
(四)隋唐佛教的盛行 45
六、理学鼎盛 46
(一)理学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 46
(二)理学的内涵、范畴和流派 48
(三)理学思潮发展的主要阶段 50
(四)宋明理学的价值及其影响 52
七、实学震荡 53
(一)时代背景 53
(二)基本精神 55
(三)历史价值 57
八、新学回应 58
(一)厘清新学 59
(二)社会变革中的新学 60
(三)新学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62
九、三潮互动 65
(一)五四以来的“三足鼎立” 65
(二)三大思潮的视域 66
(三)中国哲学的未来趋势 69
第三章 价值取向 73
一、思维方式 73
(一)意象性 73
(二)整体性 77
(三)辩证性 81
二、心性修养 84
(一)早期五圣 84
(二)宋明朱王 89
(三)反思 93
三、哲学境界 97
(一)中庸之道 97
(二)内圣外王 99
(三)天人合一 100
第四章 管理模式 105
一、家庭 105
(一)家庭结构与管理要素 105
(二)人生礼俗与家庭管理 107
(三)家庭管理的基本特征 110
二、学校 111
(一)古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12
(二)教与学 117
(三)科举制度 119
三、社会 124
(一)宗法制与君主专制 125
(二)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 129
(三)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133
第五章 审美情趣 135
一、文学 135
(一)诗经 135
(二)楚辞 136
(三)先秦散文 136
(四)汉赋 138
(五)唐诗 138
(六)宋词 139
(七)元杂剧 140
(八)明清小说 141
二、艺术 143
(一)书法 143
(二)绘画 144
(三)建筑 145
(四)雕塑 146
(五)音乐 148
(六)舞蹈 149
(七)戏曲 151
(八)文物 152
三、审美情趣的文化内涵 155
(一)情趣类型 155
(二)人文精神 156
(三)智慧境界 156
尾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 159
一、儒佛融透的成果与经验 159
二、援佛入儒心性学的提升 160
三、中西碰撞进行中的思索 163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后发性 164
五、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聚焦 166
六、文化综合创新的世界潮流 168
后记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