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重庆中医急症55年  1950-2004
  • 作 者:张西俭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6468405
  • 标注页数:370 页
  • PDF页数:38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84 ≥37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重庆市中医急症学术史回顾(1950~2004) 1

第一节 主要专业机构组织 2

第二节 酝酿时期(1953~1982) 3

一、20世纪50年代中药剂型改良酝酿中医急症研究 4

二、20世纪50~80年代初积极收集整理中医急症临床经验 5

第三节 高潮时期(1973~1995) 11

一、对中医内科急症学术的理性思考 11

二、以制剂研究为中心,有组织地开展中医内科急症病种攻关研究 14

三、建设和完善中医内科急症研究配套工程 17

第四节 重庆中医急症的低谷时期(1996至今) 18

一、缺乏在全国具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 19

二、多数急症研究机构和组织近乎瘫痪 19

三、急症研究整体上缺乏创新力 20

第二章 中医内科急症研究思路 25

第一节 开展中医内科急症研究的背景 25

第二节 中医内科急症研究的思路 25

第三章 中医内科急症理论探讨 28

第一节 中医内科急症工作基本原则 28

一、急救为先,诊治并重 28

二、详审病机,辨析主症治病求本 28

三、明断标本,决定缓急 29

四、细察先兆,注意逆变 29

五、急救选药,速效高效 29

六、医护协作,严密观察 30

第二节 温病理论探讨 30

一、温病学对热病急症的贡献 31

二、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在内科热病中的地位 31

三、急性传染病中温病卫气营血传变与近代病理学认识的对应关系 32

四、对温病的新体会、新观点 32

第三节 内伤急症理论探讨 40

一、内伤急症的临床特点 40

二、病机特点 40

三、治则治法 40

第四节 老年内科急症探讨 41

第四章 中医急症临床研究与总结 44

第一节 感染性急症临床 44

一、感染性高热 45

二、厥脱(感染性休克) 61

三、温病伤阴的临床观察 62

第二节 内伤杂病急症临床 65

一、厥脱 66

二、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67

三、冠心病及心绞痛 70

四、心律失常 72

五、消化道出血 73

六、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与细菌性痢疾 74

七、哮喘 74

八、眩晕、头痛 75

九、脑血管意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76

十、泌尿系结石 77

十一、中药治疗急性中毒、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中药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78

第三节 其他各科急症临床 79

一、针灸 79

二、外科、骨伤科 80

三、妇科 81

四、眼科 82

第四节 护理 83

第五章 急症药剂 93

第一节 急症经验方 93

第二节 急症新制剂的研制 99

一、中药合剂研制 100

二、中药注射剂研制 100

三、口服剂型中成药 110

第六章 名老中医急症学术思想与经验 118

一、王希知 120

二、周百川 124

三、陈朴庵 127

四、陈枢燮 129

五、龚志贤 136

六、谢仁甫 150

七、唐阳春 164

八、张锡君 167

九、陈源生 169

十、熊寥笙 189

十一、徐有玲 194

十二、史方奇 205

十三、夏睿明 207

十四、万云程 210

十五、丁午 228

第七章 重庆市部分区县中医院中医急症学术经验概要 234

一、小儿腹泻 234

二、肺炎 235

三、内闭外脱证 235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 236

五、湿热外感 236

六、休克、闭脱 236

七、阳虚发热 237

八、肠源性感染 237

九、急性胰腺炎 237

十、急性胃肠炎 237

十一、白血病 238

十二、气胸 238

十三、巨肠症 239

十四、高热 239

十五、小儿咳喘 241

十六、乙脑 241

十七、痿证 241

十八、中风 241

十九、癫痫 242

二十、小儿惊风 242

二十一、破伤风 242

二十二、胞阻 242

二十三、黄疸 242

二十四、哮喘 243

二十五、肠痈 243

二十六、小儿扁桃体炎 244

二十七、偏头痛 244

二十八、脑梗死 244

二十九、牙痛 244

三十、三叉神经痛 244

三十一、昏迷 244

三十二、伤科便秘 245

三十三、心肌炎 245

三十四、失音 245

三十五、重症肝炎 245

三十六、呕吐 245

三十七、呕血 246

三十八、尿潴留 246

三十九、痛风性关节炎 246

四十、崩漏 246

四十一、鼻衄 246

四十二、痛经 247

四十三、眩晕 247

四十四、蛇伤 247

四十五、肿瘤疼痛 247

第八章 对重庆55年中医急症工作的若干分析和评价 248

第一节 历史意义 248

一、促进全国中医(内科)急症的研究 248

二、有助于创建中医急症学科 251

三、证明开展中医急症工作大有可为 254

第二节 重庆较早开展中医急症研究的社会条件 258

第三节 重庆中医急症55年的工作经验 260

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是开展中医急症的关键因素 260

二、良好的机构状况是开展中医急症工作的基础条件 263

三、重视中医急症创新 264

四、重视理论总结 265

五、选择剂型改革为提高中医急症疗效的重要措施 266

六、加强领导、确定重点、集中力量、协调攻关 267

七、基本保持了中医特色 268

八、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269

九、不惧所失、有所作为的人生观是推动中医急症研究的精神动力 271

第四节 对重庆55年中医急症工作的反思 272

第五节 中医急症工作路在何方尚需探索 280

第六节 对继续推动中医急症发展的建议 283

一、改善中医急症事业的生存条件 283

二、多管齐下,提高从业人员中医急症技术 284

三、中医急症创新以发挥中医技术特色和优势为核心 284

四、强化中医机构的中医业务管理 284

五、调整和加强中医急症科研工作的管理 285

六、中医教育机构强化传统中医的教育目标 285

附件 288

附件一 重庆市中医急症工作大事记(1953~2004) 288

附件二 重庆市中医药急症专著目录(1953~2004) 297

附件三 重庆市中医药急症论文目录(1953~2004不全资料) 299

附件四 重庆市中医急症科研部分成果一览表(1953~2004) 323

附件五 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 327

附件六 2000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的展望 344

附件七 重庆中草药80味简介 352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