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中医脉诊一点通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中医脉诊一点通
  • 作 者:柳红芳,晏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451452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篇 知识准备篇一、什么是脉、脉象、诊脉  3

(一)脉  3

(二)脉象  5

(三)诊脉  6

二、中医脉诊是怎样起源,又经历了哪些发展过程  8

(一)起源阶段  8

(二)脉诊的形成阶段  9

三、脉象是怎样形成的  12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2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13

3.其他脏器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13

四、脉诊的基本原理  17

五、中医诊脉为何能辨病,又有什么临床意义  20

1.判断病位  20

2.判断阴阳盛衰,证候寒热  21

3.判断邪正盛衰,病症虚实  21

4.推断疾病的转归预后  21

第二篇 实践操作篇一、如何掌握诊脉的方法  25

(一)怎样才能准确地确定脉诊的部位  25

1.遍诊法  25

2.三部诊法  26

3.寸口诊法2  6

(二)诊脉时应遵循哪些方法步骤  28

1.时间  29

2.体位  30

3.指法(布指)  32

4.举按寻  33

5.平气息  33

6.诊满五十动  33

(三)诊脉时需要掌握的要领  34

1.胃、神、根  34

2.六字诀  38

3.察独  39

4.位数形势  40

5.人迎气口诊法  41

6.区别阴阳逆顺  42

7.知常达变  42

二、脉诊的入门技术  44

1.察至数  45

2.察脉位  46

3.察脉体大小  46

4.察脉体长短  46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47

6.察脉律  47

7.察脉的流利程度  47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48

9.察脉的力度  48

10.察特殊脉形  48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49

12.察脉的更代  49

1 3.察革脉  50

14.察独  51

15.察胃、根、神  51

[附]最实用的操作方法——“持脉轻重法” 52

(一)总按  52

1.定位  52

2.布指  53

3.测至数  54

4.确定诊脉指力  54

(二)单按  56

(三)复按  58

第三篇 积累升华篇一、脉象的要素构成  63

1.脉位深浅  63

2.脉势强弱  64

3.脉形粗细  64

4.脉形长短  65

5.脉搏速率  65

6.脉搏节律  66

7.脉管紧张度  66

8.脉搏流利度  66

二、古往今来人们对脉象的表述  67

(一)指压—指感趋势图  68

1.脉位浅深  68

2.脉力强弱  69

3.脉势虚实  70

(二)脉宽图  71

(三)脉长图  72

(四)脉波图  72

三、正常脉象  73

(一)正常脉象主要有哪些特点  74

1.胃  74

2.神  75

3.根  75

(二)正常的脉象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76

1.四季气候  76

2.地理环境  76

3.性别  76

4.年龄  77

5.体格  77

6.情志  77

7.劳逸  77

8.饮食  77

四、怎样辨别病脉  78

(一)根据脉的胃、神、根进行辨别  78

1.脉有胃气即有神  80

2.脉有力为神  80

3.脉的至数匀齐为有神  80

(二)用察独的方法辨别病脉  82

(三)用化解法辨别病脉  82

(四)根据脉象的变化程度辨别病脉  83

(五)区别明阳顺逆是辨别病脉的根本法则  84

五、中医是怎样对脉的名称和脉象进行归类的  84

(一)脉名的分类  84

(二)脉象的归类  85

1.阴阳归类法  87

2.现代归类法  87

3.七怪脉归类法  87

六、28种脉象的主病与特征  88

1.浮脉  88

2.沉脉  91

3.迟脉  93

4.数脉  95

5.滑脉  97

6.涩脉  99

7.虚脉  100

8.实脉  102

9.长脉  104

10.短脉  105

11.洪脉  106

12.微脉  108

13.紧脉  110

14.缓脉  112

15.芤脉  113

16.弦脉  115

17.革脉  117

18.牢脉  118

19.濡脉  120

20.弱脉  121

21.散脉  123

22.细脉  124

23.伏脉  126

24.动脉  127

25.促脉  129

26.结脉  130

27.代脉  132

28.疾脉  135

七、相兼脉与主病  136

八、脉象鉴别  137

(一)相似脉的鉴别  137

1.浮脉与虚、芤、散脉  137

2.沉脉与伏、牢脉  138

3.迟脉与缓脉  138

4.数脉与疾脉  138

5.数脉与滑脉  138

6.实脉与洪脉  139

7.细脉与微、弱、濡脉  139

8.芤脉与革脉  139

9.弦脉与长、紧脉  139

10.短脉与动脉  140

11.结、代、促脉  140

(二)相反脉的鉴别  140

1.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  140

2.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141

3.来自血行方面的脉象  141

九、怪脉  141

(一)十怪脉的形态及临床意义  142

1.釜沸脉  142

2.鱼翔脉  142

3.虾游脉  143

4.屋漏脉  143

5.雀啄脉  143

6.解索脉  144

7.弹石脉  144

8.偃刀脉  145

9.转豆脉  145

10.麻促脉  145

(二)十怪脉分类比较表  146

(三)十怪脉的现代研究  146

十、特殊人群诊脉法  147

(一)诊妇人脉  147

1.诊月经脉  147

2.诊妊娠脉  148

3.诊死、活胎脉  148

4.诊临产脉  148

5.诊产后脉  149

6.诊带下脉  149

(二)诊小儿脉  150

十一、脉证一定与疾病本质相符吗(顺逆与从舍)  151

十二、脉证与中医辨证体系有什么关系  152

(一)脉诊与八纲辨证  153

(二)脉诊与脏腑辨证  154

1.心与小肠  154

2.肺与大肠  154

3.脾与胃  155

4.肝与胆  155

5.肾与膀胱  155

(三)脉诊与气血辨证  156

(四)脉诊与六经辨证  156

(五)脉诊与卫气营血辨证  157

(六)脉诊与三焦辨证  158

第四篇 名医脉论篇(一)张石顽  161

(二)陈修园  162

(三)萧廉泉  162

(四)盛启东  163

(五)费晋卿  163

(六)薛立斋  163

第五篇 拾遗巩固篇一、诊脉需注意的问题  167

(一)从繁就简  167

(二)多实践,多临症  168

(三)诊脉法  168

二、《濒湖脉学》歌诀辑录  169

1.七言脉诀  169

2.四言举要  177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