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
  • 作 者:曹艳春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8085039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序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一、生活救助概念界定 2

二、生活救助体系界定 3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6

一、研究目标 6

二、基本内容 7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资料来源 13

第五节 理论设想与不足之处 14

一、理论设想 14

二、不足之处 15

第二章 贫困与生活救助相关理论分析 16

第一节 关于贫困的理论研究 16

一、贫困的界定与分类 16

二、贫困的根源与后果 21

三、贫困识别理论 27

四、贫困测量理论 29

第二节 关于生活救助的理论研究 40

一、概念界定与思想演进 40

二、功能定位与制度运行 49

三、制度类型与系统构成 57

四、绩效管理与效果监测 63

五、生活救助的发展趋势 70

第三节 关于生活救助与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73

一、收入分配与生活救助关系的理论阐述 73

二、生活救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74

第四节 关于生活救助与反贫困理论研究 75

一、国外反贫困模式理论演进 75

二、生活救助反贫困作用机制 77

三、我国生活救助反贫困理论 78

第三章 我国城乡贫困与生活救助实证分析 85

第一节 我国城乡贫困状况分析 85

一、贫困规模的测定与统计 85

二、贫困者特征与致贫原因 92

第二节 我国生活救助实施现状分析 140

一、系统目标现状分析 140

二、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141

三、救助标准制度分析 152

四、制度运行实证分析 160

五、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177

六、效果监测实证分析 178

第四章 我国城乡生活救助综合评价 180

第一节 取得的成效 180

一、目标模式趋向合理 180

二、法制建设渐趋完整 181

三、救助标准渐趋合理 182

四、组织管理渐趋有效 189

五、绩效评价开始萌芽 191

六、效果监测初现端倪 192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192

一、目标模式仍未清晰 192

二、法律法规亟需完善 192

三、标准制定有待规范 193

四、制度运行存在问题 199

五、绩效评价急需发展 207

六、效果监测未被重视 208

第五章 生活救助国际比较借鉴 210

第一节 综合比较 210

一、救助概况比较 210

二、立法情况比较 216

三、资金制度比较 217

四、管理制度比较 218

五、实施效果比较 218

第二节 经验教训 224

一、目标定位的正确选择 224

二、法律法规日益完善 224

三、资金制度合理规范 225

四、管理制度合理有效 228

五、绩效评价规范执行 232

六、效果监测及时有效 232

第六章 我国城乡生活救助系统建设 234

第一节 系统目标建设 234

一、系统目标的理论分析 234

二、我国系统目标的现实选择 236

第二节 法律制度建设 238

一、生活救助立法改革思路 238

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建设 242

第三节 资金制度建设 244

一、救助发展水平检验模型研究 244

二、救助标准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245

三、救助标准的合理规范模型研究 248

四、差别标准救助模型 254

五、资金监控与增值 268

第四节 管理运行建设 270

一、救助网络构建与差别救助 270

二、救助方式转型与可持续救助 276

三、信息网络化建设改革 278

四、管理机构与人员改革 284

五、配套救助制度的改革 286

第五节 绩效评价建设 290

一、指标体系建构 290

二、评价过程管理 307

第六节 效果监测建设 308

一、监测目的 308

二、监测过程 308

三、实地监测举例 314

第七节 外部环境建设 329

一、宏观经济环境建设 329

二、社会保障环境建设 336

三、非政府救助环境建设 340

第七章 结束语 342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结论 342

一、超越传统救助,实施动态分类救助模型 342

二、改革目标模式,兼顾生活与尊严需求 344

三、转变二元分化,构建一体三元模型 344

四、完善系统协调,建立法律救济制度 346

五、改革救助理念,实施可持续救助模式 347

六、严格绩效评价,形成效果监测制度 348

第二节 后续研究设想 349

附录 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74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