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
  • 作 者:王华倬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40140446
  • 标注页数:240 页
  • PDF页数:24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9 ≥24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导言 1

一、课程研究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 1

二、体育课程研究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3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需要加强体育课程历史研究 4

四、研究体育课程史的目的和意义 5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 6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6

二、研究动机与设想 7

三、研究的基本原则 8

四、研究方法 10

第二章体 育课程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

第一节 课程理论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14

一、课程——一个被多元理解的概念 14

二、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几个术语的含义 19

三、关于课程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23

第二节 我国体育课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4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性 24

二、我国体育课程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28

第三章 清朝末期的体育课程(1840—1911) 31

第一节 社会背景 32

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 32

二、封建教育的日益空疏腐败 33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制建立前的体育课程——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1840—1902) 33

一、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与西学东渐 34

二、洋务学堂与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 38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体育课程设想及实践与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雏形 39

四、小结 46

第三节 癸卯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1903—1911) 47

一、《钦定学堂章程》中的体操课程 47

二、《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关体操课程的规定 48

三、中日体操课程的比较 50

四、《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体操课程的实施情况 52

五、癸卯学制时期体育课程的特点——兼评军国民体育教育思想 57

六、清末学校文实分科及其体操课程的变化 62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时期的体育课程(1912—1926) 64

第一节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的体育课程(1912—1919) 64

一、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有关规定 65

二、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实施情况 67

三、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特点——兼论蔡元培体育教育思想及其课程理论 69

四、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操课程的历史评价 76

五、封建复古教育思潮泛滥对体育课程的影响 77

第二节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前后的体育课程(1919—1926) 79

一、社会背景 79

二、军国民教育和兵式体操的衰落——壬戌学制及体操课程改革的先导 80

三、新学制下的体育课程及其特点 82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课程理论对体育课程的影响 87

五、壬戌学制及其体育课程的历史意义 90

六、小结 91

第五章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课程(1927—1949) 93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发展内容及其演变过程 94

一、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27—1931) 95

二、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32—1936) 99

三、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36—1940) 105

四、重新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体育课程(1940—1949) 110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及其历史评价 119

一、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119

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体育课程的影响 122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体育课程的历史评价 127

第六章 新中国体育课程的发展(1949—2003) 129

第一节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的沿革及其利弊分析 132

一、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1949—1957) 132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课程(1958—1965) 144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课程(1966—1976) 156

四、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课程(1977—1985) 159

五、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的利弊分析 172

第二节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的特征与反思及面临的挑战 175

一、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体育课程(1985—2003) 175

二、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的特征及反思 205

三、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210

第七章 历史经验与展望 212

第一节 历史经验与启示 212

一、体育课程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212

二、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多因素制约性 214

三、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性 218

四、体育课程发展的社会强制约性与历史局限性 220

五、体育课程演变过程中的“钟摆现象” 222

六、体育课程发展的动态性与阶段性 224

七、体育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226

第二节 结论与展望 228

一、研究结论 228

二、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展望 230

附录 专家调查问卷 233

主要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39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