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佛教诠释学pdf电子书下载 > 其他书籍
佛教诠释学
  • 作 者:赖贤宗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1157602
  • 标注页数:262 页
  • PDF页数:27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79 ≥26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部分 论佛教诠释学的成立根据、意义与相关研究第一章 佛教诠释学的重省——佛教诠释学的意义、相关研究与主要论题 3

导论 3

第一节 佛教存有学与佛教诠释学的意义与其疑难之重省 4

第二节 论佛教诠释学的相关研究 8

第三节 佛教之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 14

第四节 佛学诠释学的重要性 18

结论 23

第二章 当代如来藏思想的争议与佛教诠释学——印顺之后的如来藏说争议之评议 25

导论 25

第一节 诠释冲突:如来藏说之争议与诠释冲突的解决 28

第二节 林镇国《辩证的行旅》的解构思想与两种诠释学视点下的如来藏思想批判 40

第三节 评蔡耀明的“内部建构”的佛学研究法 45

结论 55

第二部分 佛教诠释学的三个环节:佛教存有学、知识论和实践论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诠释学与人间佛教的哲学反思——佛教诠释学三环节之一 61

导论 61

第一节 对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本体诠释的反省与未来发展的前瞻 62

第二节 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顗天台佛学的三谛说之思想创造为例 64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本体诠释之根源:古代中国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 68

第四节 论佛教诠释学对于诠释学与佛学研究之意义 70

第五节 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的三个环节 78

结论 融合与对话:走向未来的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在21世纪的实践 88

第二章 禅的佛教诠释学与世界伦理——佛教诠释学三环节之二 94

导论 94

第一节 汉斯·昆的世界伦理构想及其纲领 95

第二节 《楞伽经》论如来禅与如来藏藏识:禅的本体诠释学与超存有学 100

第三节 “指月之喻”的禅的本体诠释的三个环节 105

第四节 禅的伦理学与世界伦理 111

结论 走向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世界伦理之建构 117

第三章 净土信仰论之诠释:世亲、昙鸾与亲鸾之回向思想——佛教诠释学三环节之三 120

导论 120

第一节 回向、转变与转依的理论关联:回向说的佛教诠释学含义 123

第二节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来:净土信仰的佛教诠释学 132

结论 153

第三部分 佛教诠释学的应用第一章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 159

导论 159

第一节 空的哲学对于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的重要性 162

第二节 “空”之体验、佛性论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166

第三节 佛教与基督教的宗教对话的本体诠释进路: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理论模型之试探 171

第四节 禅的哲学与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终末论”以及“罪”问题之会遇 181

结论 193

第二章 人间佛教的本体诠释学与现代性问题——以太虚、印顺的诠释差异为线索 195

导论 195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本体诠释学——从“般若空”到“中道”到“实相” 196

第二节 从宗教社会学的观点论现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间佛教” 203

第三节 从“表现的总体性”和“结构的总体性”看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人间佛学”的理论根据的差异及其宗教社会学含义 209

第四节 台湾与中国内地的现代佛教的“现代性”的哲学反思 213

结论 218

第三章 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 221

导论 221

第一节 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到佛教的意义治疗学 222

第二节 佛教的心灵治疗技巧与佛教意义治疗学 227

第三节 佛教的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 233

结论 240

第四章 佛教与科学——论佛教科学观与佛教心理学作为一个范例 244

导论 244

第一节 近代科学对于宗教世界观的运用与佛教的科学观 245

第二节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几种模式及佛法与科学的会通 250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所例示的当代佛教科学观 254

结论 261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